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19 11:08:58

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日本统合司令官南云宪一郎这话听得像在给自卫队打气,实则更像给自己壮胆,毕竟日本那点资源家底,稍微一扒就露怯,长期对抗这种话,也就是嘴上说说罢了。所谓的 “准备后勤”,本质上是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怕真到了那一步,连几天都撑不下去。 先把石油这事儿说透,这可是打仗的 “血液”,日本本土别说油田了,估计挖地三尺都找不出一滴原油,90% 以上的石油都得靠从中东拉,剩下的零星来源根本不够看。 它号称的 158 天石油储备,看着挺唬人,可那是和平时期的数据 —— 平时老百姓开车、工厂轻度运转,一天也就消耗那么多。 更要命的是石油的运输通道,日本 50% 的石油都得走马六甲海峡,这条被他们叫做 “生命线” 的水道,最窄的地方不足 20 公里,简直就是天然的 “卡脖子” 点。一旦有事,这条道被掐断,就算中东有油也运不进来。 二战时日本就吃过这大亏,1941 年美国一搞石油禁运,紧接着击沉的日本油轮数量比新造的还多,到 1945 年直接一滴油都进不来,最后逼得用松树根炼油,那油劣质到连军舰都启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航母在港口生锈。现在日本难道还能指望像当年那样去抢东南亚的油田? 石油之外,发电用的天然气和煤炭也好不到哪去,这俩占了日本发电量的 65%,同样几乎全靠进口,主要从澳大利亚、俄罗斯拉过来。长期对抗中,电厂要是没了燃料,不光老百姓家里没电,军工企业的生产线也得停工。 三菱重工造军舰的钢板、川崎重工产导弹的零件,哪一样离得开电力?更别说雷达站、通信中心这些关键设施,一旦断电就是睁眼瞎,还谈什么对抗。 日本自己也知道这问题,喊了好几年搞氢能、太阳能,可氢能未来还得进口,太阳能要跟农业抢土地,风能又受限于陡峭的海岸线,根本成不了气候,短期内还是得靠进口 “续命”。 再说说造武器的 “骨头”—— 铁矿石,日本钢铁产量倒是不低,可铁矿石 100% 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没有铁矿石,再先进的炼钢炉也只能当摆设,坦克的装甲板、军舰的舰体、炮弹的弹壳都造不出来。 当年二战时日本还能从中国东北抢点资源,现在可没这机会了,只能乖乖掏钱买。更精细的 “神经”—— 稀土就更别提了,制造导弹制导系统、雷达芯片、F-35 隐身涂层都离不开稀土,日本自己一点不产,以前全靠从中国进口,后来虽说想分散来源,可本质上还是得看别人脸色,战时只要供应链一断,高端武器直接成了废铁。 粮食这道坎也绕不过去,日本粮食自给率长期徘徊在 37% 左右,意思就是 10 个人里有 7 个人得靠进口粮食活着。2024 年和平时期就因为台风减产闹了米荒,5 公斤大米涨到 3688 日元,合人民币近 35 块钱一公斤,政府破天荒放储备米才稳住局面。 这要是长期对抗,粮食进口线被掐断,储备米撑不了几个月,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思支持所谓的 “对抗”?二战时美国搞的 “饥饿战役” 就是例子,用水雷封锁海运线,直接让日本陷入粮荒,加速了战败,这教训日本不可能忘了,只是没法说出口。 运输和储备的漏洞更是一抓一大把,日本所有进口物资都靠海运,可海上自卫队那点护航力量,面对长期封锁根本不够用。美军倒是在印太搞了些后勤支点,可建一个天宁岛机场就得 4 亿美元,打造 30 多处得近百亿美元,美国自己都面临兵员短缺,盟友又有离心倾向,真到关键时刻未必能帮上忙。 日本自己的储备设施也经不起折腾,那些油库、粮库大多在沿海,战时很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就算储备没被破坏,怎么安全运到前线又是个难题,总不能让运输船冒着枪林弹雨送物资吧。 更讽刺的是,日本军工企业看着光鲜,其实全靠政府补贴续命,坦克价格是美国的两倍多,平时造点装备还行,真要长期量产,原料跟不上不说,资金也得烧不起。 二战时陆海军还为了煤化油技术内讧,海军非要搞难搞的直接液化法,陆军想引进德国技术又拿不到海军的设备,最后啥也没成。现在虽说不内讧了,可底子还是那回事,没有稳定的资源供应,再牛的军工也白搭。 南云宪一郎说要准备后勤,说白了就是知道这些硬伤改不了,资源空心化不是靠囤点物资就能补的,就像一个天天靠外卖活着的人,平时觉得方便,真要是外卖通道断了,家里连口锅都没有,饿肚子是迟早的事。 日本的这些问题,是地理禀赋和历史原因造成的,短期内根本无解,所以说长期对抗,也就是喊喊口号罢了,真要动真格,先得想明白自己那 158 天的石油储备够烧几天。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