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邓公请张学良回国,张学良却说:我回去可以,但必须答应我3个条件。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9 00:03:29

1991年,邓公请张学良回国,张学良却说:我回去可以,但必须答应我3个条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学良出生在辽宁海城,家里条件不错,父亲张作霖是有名的东北军阀,张学良从小就接触军队,没读太多书,但脑子灵活,办事果断,十五岁就进了东北讲武堂学军事,十九岁毕业,二十二岁已经带兵打仗,是东北军里最年轻的旅长,二十七岁那年,父亲在一次爆炸中去世,张学良临危受命,接管了整个东北军,没多久,他主动让东北归顺了南京政府,为国家统一出了不小的力。   后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本入侵,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东北三省很快失守,这件事一直让他备受争议,不过历史往往很复杂,谁也不能简单评价,1936年,他和杨虎城一起扣留了蒋介石,推动国共合作对外抗战,这次西安事变成了中国抗战进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可是,事后张学良被软禁,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先是在大陆各地被管制,后来又被带到台湾,几十年都没有自由,直到1990年,已经快九十岁的他才被允许离开台湾,去美国和家人团聚。   吕正操和张学良是老乡,都是辽宁海城人,年轻时,吕正操参军后做过张学良身边的文书和副官,两人配合得很默契,后来,吕正操也参与了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后,吕正操转而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立下了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做了上将,虽然两人分开了几十年,但老交情并没有断。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鞍钢等大工厂建起来,工业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到了六十年代,中国搞出了自己的原子弹,国防力量大大增强,七十年代,中国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已经在世界上有了重要位置。   1991年,中央领导人觉得张学良为国家做过大事,尤其是西安事变,历史意义重大,虽然他长期和大陆没有联系,但历史功劳不能忘,于是,邓小平决定请张学良回国看看,感受一下祖国的新变化,这件事比较敏感,得找一个既有分量又和张学良有感情的人去劝说,经过考虑,吕正操成了这个任务的最佳人选。   吕正操那年已经八十多岁,依然精神矍铄,他接到任务后,带着中央的信,飞到了美国,见面前,吕正操先去看望了张学良的家人,打听他的近况,然后才到了纽约,在朋友的陪伴下,两位多年未见的老将军终于重逢,五十多年没见,头发都白了,但感情还在,大家聊起了往年在东北军的日子,回忆过去一起经历的大事,气氛既温馨又感慨。   吕正操没有急着开口谈正事,先把国内的发展变化一五一十给张学良讲了个遍,东北老家变化最大,工厂林立,城市繁华,百姓生活红火,国家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很高,张学良的贡献也写进了历史书,听到这些,张学良很高兴,也很感慨,他对家乡一直有深厚感情,几十年没回去,内心挂念着那片土地。   过了几天,吕正操才正式转达了祖国的邀请,希望张学良能回去看看,张学良听完,表示愿意考虑,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回国后只当普通人,不要搞欢迎仪式;二是不能再被限制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三是想去东北老家祭拜亲人,不希望有太多外界干扰,这些要求很实在,毕竟他被关了几十年,对自由格外看重,而且对故乡有很深的感情。   吕正操把这些条件详细记录下来,及时汇报回国,邓小平得知后,非常重视,指示相关部门一定要安排妥当,尽最大努力满足张学良的想法,很快,国内准备好了回信,郑重承诺张学良可以以普通人的身份回来,行动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会有任何限制,也不会安排欢迎仪式,吕正操再次飞到美国,把这些承诺亲自交给张学良。   张学良看到信后,点头表示认可,但他没有立刻决定,他反复思考了几天,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回国,原因很现实,一是他年纪实在太大,身体不适合长途奔波;二是他在美国有家人,生活已经安稳;三是几十年都在异地生活,突然回去难免有些不适应,也有说法认为,他曾被软禁太久,对环境变动非常谨慎,无论如何,国家方面始终表示理解和尊重。   张学良没有回国,后来搬到了夏威夷,住在海边的房子里,生活平静,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医院安详离世,享年一百岁,吕正操回到国内后,继续为国家的交流事业出力,直到1998年在北京去世,九十四岁高龄,两人在纽约的那次重逢,成了他们人生最后一次见面。   信息来源:史海:吕正操三晤张学良劝其回大陆内幕——中新网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