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宋朝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清朝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你没有看错,不管是1000多年之前的三国,还是几百年之前的清朝康熙时期,收复台湾都动用了武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时期,隋朝时期,南宋时期,元朝时期,收复台湾都出动了1万余人,而清朝康熙时期收复台湾施琅带了2万多人。8次收复台湾,8次全部都使用了武力,且8次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很多人看到“8次武力收复”会下意识皱眉,觉得是不是古人太好战?其实恰恰相反,每一次出兵都藏着万般无奈,更是对主权底线的坚定守护。《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明确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渡海至夷洲(今台湾),彼时夷洲虽未完全纳入中原管辖,但当地部落与大陆已有商贸往来,而此次出兵的核心目的,正是遏制地方势力割据苗头,将这片海域纳入王朝版图的有效治理。 隋朝对台湾的经略更能说明问题。《隋书·流求传》记载,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流求(台湾古称),前两次均因当地部落首领拒绝归附而无果,第三次才派陈棱率万余兵力出征,最终平定流求并设置行政机构。这背后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大一统”理念下,中央政权对领土完整的必然追求——你不愿主动归心,那就只能用武力扫清分裂障碍,这在古代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唯一有效方式。 到了南宋和元朝,情况更加清晰。南宋时期,澎湖列岛已成为台湾与大陆联系的重要枢纽,但部分海盗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割据澎湖、觊觎台湾,南宋朝廷不得不派军队进驻澎湖,武力清剿割据势力;元朝则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正式行政机构,而巡检司的驻军,正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分裂隐患,确保这片领土不被外敌或内乱所分割。 清朝康熙年间的收复之战,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主权捍卫。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后代郑经、郑克塽逐渐走上分裂道路,不仅拒绝臣服清朝,还与外部势力勾结,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康熙皇帝多次派人招抚无果后,才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2万余兵力出征。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结束了台湾地区数十年的分裂状态,更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下,向世界明确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纵观这8次收复行动,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逻辑:台湾从来不是“无主之地”,而是中国领土的固有组成部分,每当出现分裂风险、外部势力干涉或地方割据时,中央政权必然会动用武力捍卫主权。所谓“武力”,从来不是侵略,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最后手段,是“先礼后兵”无果后的必然选择。 有人会问,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和平收复”的案例?答案很简单:分裂势力从来不会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外部势力也不会轻易放弃干涉机会。从三国时期的部落割据,到清朝的郑氏集团,每一次分裂苗头的出现,都伴随着对中央权威的挑战,若不使用武力,就只能任由领土分裂、主权受损。这是历史用8次胜利证明的真理:维护国家统一,必须有“不惜一战”的决心和实力。 放到今天,这个历史规律依然没有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更是被无数史料和历史事件证明的真理。任何企图分裂台湾的行为,都是在挑战历史潮流,更是在触碰14亿中国人的底线。历史上8次武力收复的胜利,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分裂必被打,统一必实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0xxx06
提和平回归,就是让台湾远去,从七岁知有个台湾,至现在已过五十年,我还有多少个五十年?
用户99xxx24
看来只能武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