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持续4天3夜的旅顺大屠杀中,一名日军正要割下一名母亲的乳房,2岁的女儿却挡住了刺刀,嘴里哭喊嘟囔着“不要割我的妈妈。” 那是甲午战争中最黑暗的一页。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被誉为“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后,随即展开了长达四天三夜的屠城。繁华的港口城市瞬间沦为人间炼狱,街道上尸横遍野,鲜血顺着石板路汇成溪流,妇孺的惨叫声、日军的狂笑声与房屋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刺破了辽东半岛的寒冬。 那个挡在母亲身前的幼童,或许还不懂“死亡”的含义,只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妈妈。可冰冷的刺刀没有丝毫迟疑,穿透了她单薄的身体,和母亲的生命一起,定格成甲午战争中最撕心裂肺的一幕。 何其残忍!这不是战争中的误伤,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屠城。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日军下达的命令是“全部剪除”,从白发老人到襁褓婴儿,无一幸免。旅顺万忠墓纪念馆的史料明确标注,这场屠杀导致约2万同胞遇难,而当时旅顺全城总人口不过2.6万。 幸存的英国海员艾伦在《龙旗翻卷之下》中留下了亲见记录:“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婴儿挑在枪尖炫耀,街道上到处是被肢解的尸体,连狗都因吞食人肉而变得疯狂。”这些文字不是刻意渲染的仇恨,而是侵略者留下的铁证。 更让人齿冷的是,日军为掩盖罪行,竟将尸体集中焚烧后投入海中,或埋入乱葬坑。直到1896年,清政府官员顾元勋才组织人手,收集散落在各处的遗骨,修建了万忠墓,碑石上“万忠墓”三个大字,字字浸透着血泪与屈辱。 甲午之败,败的不只是军队,更是腐朽的制度和麻木的人心。可旅顺大屠杀的惨状,却像一记重锤,砸醒了沉睡的国人。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而这“大梦唤醒”的背后,是两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痛感。 如今,旅顺的石板路早已被岁月磨平,可那些渗透在泥土里的鲜血,那些未曾远去的冤魂,不该被遗忘。有些声音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可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去年去万忠墓凭吊,看到成群的学生在纪念碑前鞠躬,讲解员指着陈列的锈迹斑斑的刺刀、残缺的衣物,声音哽咽地讲述那段历史。有个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问:“他们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妈妈回答:“因为那时我们不够强,所以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这句话朴实却深刻。我们铭记旅顺大屠杀,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弱国无外交,弱民无尊严”的铁律;我们缅怀遇难同胞,不是要煽动对立,而是要激励自己:唯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历史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罪行不会因刻意掩盖而消失。旅顺的寒风中,那些不屈的灵魂仍在低语: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