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南亚一夜之间变天,短短24小时内印度、巴基斯坦两个核大国的首都先后遭遇恐怖袭击,整个地区局势瞬间绷紧,全世界都在紧盯这摊浑水。 南亚危机的升级脚本:恐袭如何触发印巴的对抗惯性 在南亚次大陆,一声爆炸或一阵枪响,往往不只是混乱的开始。它更像按下了播放键,瞬间启动了一套印巴之间早已写好的对抗剧本,而剧本的终点,总是导向局势升级。 最近,这套危险的自动化反应机制又一次被验证了。仅仅24小时之内,汽车炸弹在新德里晚高峰时段引爆,自杀式背心在伊斯兰堡的法院外被触发,紧接着游客又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遭到无差别射击。连环的暴力事件,立刻让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邻国,关系再度紧绷。 面对袭击,这套剧本的第一页内容,几乎从不改变:条件反射式地向外指责,而不是首先审视自身的安保漏洞。这是一种不需要太多证据就能启动的惯性。 无论是新德里红堡附近那场造成十多人死亡、交通瘫痪的爆炸案,还是发生在克什米尔针对游客的袭击,印度的矛头总是能迅速指向巴基斯坦。 反过来也一样。当巴基斯坦首都遇袭,哪怕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第一时间站出来宣布,这是为了报复军方的清剿行动,巴方高层也依然会强调,袭击者在阿富汗有外部势力撑腰。 这种自动化的归咎,虽然在国内引发了一些人对政府借机转移矛盾的质疑,但它确实成功地、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就把一场本该是内部治理的问题,转换成了外部主权对抗。 一旦“归咎”这个按钮被按下,剧本就翻到了第二页:同步开启一个标准化的“对抗工具箱”,用组合拳的方式进行全面施压。 军事姿态是工具箱里最显眼的一项。一方立刻向边境增兵,进行战争动员;另一方则有国防部长直接宣称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摆出必须反击的强硬架势。 紧接着,外交战场被开辟。驱逐对方国家的外交与防务官员,这种标志性的动作,可以迅速割裂沟通渠道,让对抗等级瞬间升高。 更狠的是,对抗甚至会延伸到民生领域。印度方面就曾动用过停止共享河流水源的措施,把宝贵的自然资源,直接变成了施压的非对称武器。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说明双方的危机应对已经高度模式化,几乎没什么弹性可言。 这套对抗剧本之所以能反复上演,一个关键原因,是那些搅局的第三方势力总能精准地提供“燃料”,他们才是这套对抗惯性得以加固的催化剂。 这些恐怖组织总能为印巴的相互指责,提供现成的“弹药”。比如,袭击者的身份来自敏感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或是像巴塔那样公开认领,这都让他们成了混乱中最大的受益者。 而地区内某些势力的模糊态度,更是火上浇油。阿富汗塔利班的角色就特别微妙,他们一边谴责新德里的袭击,另一边却对伊斯兰堡的事件保持沉默,并且不认为巴塔是恐怖组织。这种选择性的立场,制造了巨大的猜疑空间,也让巴基斯坦那种“背后有人撑腰”的指控,听起来不那么空穴来风。 这些第三方变量,让查清真相变得异常困难。于是,遵循旧有的对抗剧本,就成了两国政府最省力、也最危险的选择。 说到底,面对恐袭,印巴两国并不是在进行审慎的危机管理,更像是在无意识地执行这套危险的“对抗脚本”。从条件反射式的归咎,到标准化的全面施压,再到被第三方势力不断利用的结构性漏洞,这套机制本身,已成为南亚和平最大的障碍。 想要打破这个致命循环,需要的不仅是克制,更是对这套对抗惯性本身的深刻反思。毕竟,在核武器的阴影之下,任何一次剧本的自动执行,都可能因为某个环节的微小失控,而导致那个谁也无法承受的灾难性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