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被捕后,李克农心急如焚想方设法想要营救,可惜都未能如愿! 1950年初春,台北空气里透着压抑。李克农手里的电报纸还带着体温,字迹清晰冷硬:吴石被捕。那一刻,这位共和国情报战线上的掌舵人,脸色煞白,几乎忘了手中正端着的热茶“啪”地洒落案头。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失陷,而可能是一整条情报链的生死攸关。 吴石是谁?表面上,他是国民党军方核心“国防部参谋次长”,深得蒋介石器重;而真实身份,却是潜伏在国民党心脏的“密使一号”,中共中央情报系统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存在。 吴石传递的每一份情报,都如同手术刀,精准切断国民党东南防线的动脉。 李克农不能坐等。他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接连数夜不曾合眼。他亲自制定营救方案,一纸又一纸从他办公桌上飞出,从劫狱、策反,到设法拖延判决执行,每一条都细到可行性、联络人、潜伏代号。 但时间越是抓紧,流得越快。 台湾局势恶化,白色恐怖席卷全岛。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调集精干特务,亲自审讯吴石;军法处将其关押在最严密的看守所,四周岗哨林立,连送饭都需三重验证。 吴石成为了高墙之内一只不能眨眼的“死棋”。 李克农并未放弃。他调动技术人员试图破译国军通讯密码,安排地下人员送出假指令制造转移混乱。但是,就在行动前夜,敌方更换了密码系统,计划顷刻瓦解。 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于蔡孝乾,这个曾同为地下党的同志,在酷刑面前彻底崩溃,供出了包括吴石在内的所有高层潜伏者。 吴石在牢中受尽酷刑。敌人用尽手段,要他低头。可吴石硬得像铁,面对国民党的劝降:“你要我背叛人民,宁可在刑场上多挨一枪。”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在想办法传递情报。利用放风时的短暂空档,他暗中将一份关于国民党舰队动向的密报藏入烟盒,托信得过的狱卒送出。 那条情报,后来在解放军登上海岛作战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1950年6月10日,清晨五点,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穿着那身早已发白却熨得笔直的军装,昂首走下囚车。他对着围观的百姓高喊:“我为人民而死,死得光荣!” 同时,在北京,李克农收到密报,他久久望着南方,终于站起,脱帽肃立,沉声道:“吴石同志,没有救下你,是我们情报战线的遗憾。但你的牺牲,不会白费。” 吴石之死,是新中国情报战线上一道永远的伤痕。 历史不会忘记吴石,也不会忘记那些在黑暗中挺身而出的无名英雄。他们不是传奇,但他们用行动成就了伟大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