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镜》周刊16日披露的一则消息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震动:位于科隆的费尔茨曼拍卖行原定于次日举行的"恐怖体系第二卷 1933-1945"主题拍卖会,因涉及大量二战纳粹大屠杀敏感文物而遭遇舆论风暴。这场充满争议的拍卖最终在各方压力下被紧急叫停,犹如一记警钟,再次敲响了关于历史记忆商业化的伦理争议。 据调查,这场拍卖会拟推出的135件拍品构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黑暗图景:泛黄的集中营囚犯家书上凝固着绝望的墨迹,盖世太保编制的索引卡片记录着系统化迫害的冰冷证据,纳粹军官的私人档案中暗藏着未被审判的罪恶。更令人震惊的是,拍卖目录中赫然陈列着一枚来自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有磨损痕迹"的大卫之星标志——这件浸透血泪的文物,其磨损的边角仿佛诉说着佩戴者在死亡工厂里经历的非人折磨。而一张1938年的反犹宣传海报则以刺目的视觉语言,再现了纳粹意识形态如何通过传媒毒害整个社会。 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布纳愤怒谴责:"这些不是普通古董,而是承载着人类最黑暗记忆的证物。将受难者的私人物品明码标价,无异于在历史伤口上撒盐。"档案显示,多件拍品包含可追溯的受害者个人信息,这使得交易行为不仅触及道德底线,更可能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如慕尼黑大学历史学教授沃尔夫冈·本茨所言:"当历史悲剧沦为收藏家的战利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抗遗忘的集体记忆。"
德国之声昨晚(11月17日晚)报道:“《亮点》周刊发表评论称,德国财长克林拜尔作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