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了吧:巴铁经济走廊白瞎了?部长:620亿项目损失难算,问题出在自己! 62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说白了是别人修的“高速路”,你却开着“手扶拖拉机”,现在出了问题,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谁坑了谁”,但这回,巴基斯坦自己人先认了错。 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坦言:中巴经济走廊没能发挥出原本应有的作用,损失大到“难以估算”,不是因为中国没出力,而是因为自己“搞砸了”。 这话一出,震惊不少人,毕竟这条走廊,被视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被称为“巴基斯坦的生命线”,怎么突然成了“没用好”的代名词?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中巴经济走廊2013年启动,最初是中方提出的互联互通战略中最早落地的旗舰项目,整个计划涵盖能源、交通、港口、通信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高达620亿美元,一度被巴国内媒体称为“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确实,过去十年,走廊确实改写了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格局:8000兆瓦新增电力,直接终结了巴基斯坦长期“拉闸限电”的历史; 886公里高速公路,把拉合尔到卡拉奇的行车时间从20多个小时压缩到12小时;创造了超过23.6万个就业岗位,直接投资高达254亿美元。 这些账面成绩,放在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是“跳跃式”的进步,然而,问题也从没真正远离。 正如伊克巴尔部长所言,走廊的“潜力”远未被释放,甚至连最基础的“大动脉”,ML1铁路改造项目都迟迟未能启动,投资650亿元的主线工程,到现在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最让人唏嘘的是,硬件建好了,软件却跟不上,以瓜达尔港为例,这是走廊的“南端起点”,也是巴基斯坦通向阿拉伯海的黄金窗口。 如今港口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全功能作业能力,但由于配套公路体系、通关系统、仓储物流都没跟上,港口实际运营能力远低于预期,就像你买了辆法拉利,却只在村口的土路上兜圈。 更让投资者头疼的是安全问题,俾路支省的局势多年来反复无常,恐袭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也严重打击了外资信心。 多条建设线路受袭事件,直接导致中方施工人员伤亡,这种环境下,谁敢放心投资? 而内部的权力博弈更是让项目推进难上加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协调,不同政党、利益集团之间互相掣肘,导致项目审批流程冗长、资源分配混乱,一些关键项目甚至因为“谁来管”而被无限搁置。 伊克巴尔部长这次的“自我检讨”,可以说是罕见的官方反思,但他点到的几个问题,恰恰是过去十年来始终没有解决的老问题:治理能力弱、效率低、缺乏共识。 这些顽疾,才是真正拖垮中巴经济走廊“效益账”的罪魁祸首。 必须说明一点:这不是中国的问题,中国在中巴走廊项目上的投入,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力,都是实打实地“干活”。 甚至在巴基斯坦政局更迭频繁、金融风险频发的背景下,中国依然保持了合作的连续性和支持力度。 但这就像是搭台唱戏,中国把台子搭好了,灯光音响也没少给,但演员自己却没准备好剧本。 从中方的角度看,中巴经济走廊的“第一阶段”目标基本达成:基础设施初步完善,能源瓶颈缓解,关键交通线路打通。现在要做的,是升级,从“修路”转向“造产业”。 中巴目标是把走廊从“建设型”项目,转向“发展型”平台,这一转型,其实是对巴方更高层次、更系统能力的考验。 但眼下的现实是,巴基斯坦的制度建设还远远跟不上这个节奏,要搞产业,就得有高效的税收制度,稳定的汇率政策,透明的监管机制,这些东西,不是中国能给你带来的,而是得你自己去建设。 中巴经济走廊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援助项目”,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中国提供的是发展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怎么抓住,最终要看巴基斯坦政府的态度和能力。 伊克巴尔部长的“后悔之语”,更像是一种迟来的清醒,620亿美元的投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十年一次的战略机遇。现在想再来一次,可能没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投资策略,特朗普政府回归白宫后,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打压显然不会停,中国也要更加精准地选择合作对象。 未来的中巴合作,必然会从“资源换投资”转向“能力换发展”,换句话说,巴基斯坦想继续搭中国的“快车”,必须拿出“能配得上”的车票。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国愿意继续合作,但不会再无条件托底,如果巴基斯坦还沉浸在“兄弟情深”的想象中,而不做出制度上的改革和行动上的改变,那这个“后悔”的清单,只会越拉越长。 机会这东西,来一次是缘分,来两次是幸运,但第三次,就不一定有了,走廊还在,路也修好了,就看巴基斯坦自己,愿不愿意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信息来源:巴基斯坦高官:中国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