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发文表示:中国不要高看自己,连菲律宾这种小国都敢针对你们,而你们只能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17 15:43:56

一位美籍华人发文表示:中国不要高看自己,连菲律宾这种小国都敢针对你们,而你们只能抗议,中国的经济以及实力最多只能排前五。   这位美籍华人的说法,其实就是纯属只看表面不看内里。中国的综合实力早已不是“前五”这样的模糊定位所能概括的。   先看所谓“菲律宾针对”与“只能抗议”的说法。表面上,菲律宾在南海持续采取小动作,包括派船只非法闯入相关海域、发表不当言论,但将此等同于中国“缺乏应对实力”存在明显偏差。   中国海警已实现对南海相关海域常态化巡航,日常管控能力稳定落地;南海已建成的岛礁设施具备起降飞机、停靠舰船的功能,为区域稳定提供实质支撑,这些并非仅凭言辞就能构建。   从互动逻辑看,中国始终依据国际法处理相关事务,持有充分历史证据与法理依据开展沟通,在国际社会倡导以规则解决分歧,而非依赖对抗;同时,中菲经济关联紧密,2024年双边贸易额保持增长,菲律宾农产品如香蕉、椰子大量出口中国,国内多个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双方经济利益深度绑定,若关系恶化,菲律宾将首先承受经济压力。   中国选择克制应对,核心是避免局势升级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这种理性选择是实力支撑下的战略定力,与盲目动武的行为模式有本质区别。   再论经济实力,“最多排前五”的说法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43.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前十个月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16.94万亿元,同比增长6.2%,贸易规模与增长韧性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提供充足缓冲。   从经济质量看,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连续九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巩固;能源自给率维持在80%以上,原煤产量刷新纪录,原油连续三年稳产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逐年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升级方面,2020至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6.3%,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高端制造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经济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绝非“前五”的定位所能概括。   工业实力是中国综合实力的核心支撑,这一维度常被“表面论”忽视。当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品产量排名第一。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零部件到高端装备,从消费电子到航天设备,均能实现自主生产,这种体系完整性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   科技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印证中国实力的提升,近年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航天领域,“天宫”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科学实验;“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这一成就此前未被美国实现。   通信领域成果显著,5G技术已实现大规模商用,同时推进5GNTN卫星物联网研发,无锡鹏鹄物宇公司发布全球首个卫星物联网试验网,将终端成本从数千元降至数百元,为偏远地区能源监测、远洋船舶通信等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为6G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推动中国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卫星技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通信网络,科技实力已成为支撑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国防实力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国国防建设始终以防御为导向,近年改革持续深化。   202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正式组建,这并非简单调整番号,而是整合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作战力量,构建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新型军事力量体系。   此前军队改革已打破传统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全新架构,装备体系持续更新,航母、隐形战机、先进导弹等装备已形成战斗力。   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属性明确,即便具备足够实力,仍坚持通过谈判解决南海等区域问题,这种“不惹事、不怕事”的态度,源于对自身实力的清晰认知,也体现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与“只能抗议”的片面解读完全不符。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延伸,这种影响力通过务实合作与全球贡献逐步形成。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1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新签工程合同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广泛响应,坦桑尼亚媒体曾评价该倡议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新机遇,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软实力,是“前五”定位难以涵盖的国际贡献。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