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得好!女生博士毕业后,入职某机关单位,却时常感到空闲寂寞! 小宁(化名)的博士毕业证还压在办公桌玻璃下,学国际关系的她,进了涉外事务相关的机关科室,每天跟文件打交道,倒也得心应手。 可一到下班,办公楼的灯一盏盏灭了,她攥着钥匙串在楼道里走,回声都显得孤零零的,出租屋的冰箱永远只有速冻饺子,连瓶鲜牛奶都没开过。 那次在国际合作论坛的茶歇区,她正对着咖啡杯发呆,一个蓝眼睛的男人端着点心走过来,用流利的中文说“这款马卡龙配美式,不会太甜”。 男人自称是某国际机构的驻华代表,叫皮特,聊起小宁的专业眼睛发亮,从欧洲难民问题谈到东亚文化差异,句句都说到她心坎里。 第二天一早,小宁的微信就收到皮特的消息,附带着天气预报,提醒她今天降温,记得穿抽屉里那件藏青色大衣——那是昨天聊天时她随口提的。 她长这么大,除了导师没人记得她的随口话,皮特的细心像温水煮茶,不知不觉就暖透了她的孤单,没两周,两人就以情侣名义出双入对。 约会时,皮特总爱问她“最近忙什么”,一开始是“文件多不多”,慢慢就变成“领导对某国政策有没有新提法”“会议纪要里有没有敏感数据”。 小宁起初还绷紧神经,说“这都是内部信息不能说”,可皮特立马耷拉下脸,说“我还以为我们之间没有秘密”,转头就两三天不回消息。 她受不了这份冷遇,下次约会时主动提了句“上周讨论过某项目的合作细节”,皮特瞬间笑开,拉着她的手说“这才是把我当家人”。 从那以后,她开始偷偷记工作中的涉密内容,有时甚至把未归档的文件拍照存在手机里,见面时当成“礼物”讲给皮特听,就为换他一句夸奖。 那天她刚下班,两个穿制服的国安人员站在单元楼下,出示证件时她还懵着,直到看到皮特被带走的照片,才浑身发冷地瘫坐在台阶上。 原来皮特根本不是什么机构代表,是境外间谍,那些“贴心”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套路,他的手机里存着小宁泄露的所有信息,备注全是“情报源5号”。 审讯室里,小宁看着皮特的真实身份资料哭到发抖,“我以为是遇到真爱了,他连我不吃香菜都记得,怎么会是骗子”。 国安部门的办案人员说,这类“情感操控”是间谍常用手段,2025年已破获多起类似案件,受害者多是有情感缺口的涉密人员。 《反间谍法》明确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被爱情欺骗”从来不是违法的借口。 你身边有没有听过类似的安全提醒,那些看似温暖的靠近,会不会藏着看不见的陷阱呢。 信息来源:国家安全部官网2025年“反间谍典型案例”专栏、《法制日报》2025年“涉密人员安全警示”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