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中方不排除连续否决美支持人选。美国连会费都欠缴,

是逸屹呀 2025-11-16 20:52:31

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中方不排除连续否决美支持人选。美国连会费都欠缴,还有什么资格在联大指手划脚。     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这事儿,表面上看是选个“地球村长”,水面下却是一场深不见底的博弈,这可不单单是中美掰手腕,更是一次灵魂拷问:谁说了算,谁才有资格给联合国领导人定标准?更扎心的是,一个国家塑造全球秩序的权力,和它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场风波,把“规则制定权”和“成员义务”这两条本不相干的线,死死地缠在了一起。   这场争论的核心,就是否决权,中国这边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有人想动“地区轮换”这个不成文的老规矩,那就准备好迎接否决票。   这可不是空话,遥想1981年,为了捍卫这个原则,中国就曾一口气拍出16张否决票,最终让坚持己见的美国选择了妥协,这段历史,恰恰巩固了那个照顾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共识,否决权在此时,就是个守护者。   但换个角度看,美国提出的“全球择优”,听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在试图用一套自己主导的新标准,去覆盖旧的共识,说白了就是希望未来的秘书长能与其全球战略步调一致,确保联合国的议程、决议都能顺着自己的心意来。   无论是守旧还是立新,双方最后的底牌都是安理会那张至关重要的否决票,权力游戏的终点,规则本身成了大家争抢的奖杯。   最有意思的,是这场关于“资格”的悖论,美国在大力倡导给秘书长人选设立更高门槛的时候,自己却连最基本的会员费都拖欠着,这就有点尴尬了。   美国是联合国东道主,历史上是最大的金主,盟友遍天下,自然觉得有底气主导议程,但另一方面,一个欠着钱不交的成员,却来教大家怎么做事,这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连基本义务都没尽到,哪来的道德高地去定义“优秀”呢?   这种矛盾甚至催生出一种非常激进的想法:干脆提议,任何欠费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应该被暂时剥夺发言权和投票权,这逻辑很硬核,权利应该和你履行的义务挂钩。   这场争端也让一个老问题浮出水面:安理会五常的巨大权力,是不是可以和普通成员国的义务彻底脱钩?相比之下,中国作为第二大会费出资国,其维护现有规则的立场,似乎也因此多了一份底气。   秘书长选举的程序之争,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理念在打架,“地区轮换”这个原则,听起来简单,却是多边主义的生动体现,它确保了全球治理的参与感和代表性,防止联合国变成少数几个强国的私人俱乐部,这正是中国立场能获得众多发展中国家支持的根本原因。   而美国的算盘,则在对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态度上暴露无遗,古特雷斯时常批评美国的单边政策,显得不够“听话”,这让美国觉得,所谓的“优”才,本质上还是得能配合自己全球战略的“代理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工具化思维。   所以未来的走向无非两种,要么双方僵持不下,重演1981年的否决大战;要么双方相互妥协,在指定的地区内挑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次选举都在逼着所有人思考:联合国,究竟为谁服务?   这场关于资格的风波,最终把一个核心问题摆在了全世界面前:在这个力量越来越分散的世界上,联合国的合法性到底从哪儿来?是来自最强者的意志,还是来自它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弱小国家所承诺的公平原则?这次争辩的结果,不仅会决定下一位秘书长是谁,更将在21世纪的全球治理棋盘上,重新校准权力与义务之间的那杆秤。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