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2年,84岁大特务毛森,在病重之际抓住儿子的手说:“我有一个憋了四十多年的愿望,想回家乡看一眼!”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毛森) 毛森浑浊的眼眸里泛着泪光,声音微弱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那是憋了四十多年的执念,只想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看一看。 彼时的他早已重病缠身,医生早已断言,他的生命或许只剩短短三个月,而那个让他牵挂了半生的故乡,正是浙江江山。 毛森的一生,像是被时代洪流推着向前的一叶扁舟,载满了复杂的过往。 作为军统中将,他曾是戴笠麾下响当当的核心骨干,1949 年上海解放前夕,身为上海市警察局长的他,手上沾满了鲜血,不仅逮捕了千名爱国志士,还残害了包括李白在内的多位革命先烈。 上海解放的号角吹响,他仓皇逃往厦门,随后又撤往台湾,可没曾想,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得罪了蒋经国,落得个被通缉的下场。 走投无路之下,他逃到香港,靠着养鸡艰难糊口,直到 1968 年,年过半百的他才辗转侨居美国,开始了漫长的异乡漂泊。 岁月一年年流逝,那些功过是非渐渐在时光里沉淀,唯有对故土的思念,在他心底疯长,愈发浓烈。 1989 年,他特意寄钱给江山县助力办学,而江山市政府也修缮了他的故居,这份双向的善意,悄悄为多年后的归乡之旅埋下了温柔的伏笔。 1992 年5月,带着半生的期盼,毛森在妻子胡德珍和长子毛建光的陪伴下,从美国旧金山登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他身形消瘦得几乎撑不起身上的衣物,却死死攥着轮椅扶手,目光贪婪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带着浓重乡音的上海话轻轻溢出唇角,那句“既没变,又全变了”里,藏着太多跨越岁月的感慨。 他随身揣着一个陈旧的布包,里面裹着一张 1930 年的老照片,那是他与早逝发妻在江山县城门前的合影,边缘早已泛黄起皱,却被他小心翼翼珍藏了六十余年。 从上海出发,六个小时的车程里,他几乎没合过眼,车窗外掠过的每一处景致都让他格外留心,当一片连绵的茶山映入眼帘时,这位垂暮老人突然坐直身子,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 终于抵达浙江江山的村口,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乡亲们渐渐围了上来,人群中不乏他少时的玩伴。有人脸上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或许是过往的牵连留下了些许芥蒂,但毛森只是露出了愧疚的神情,眼神里满是歉意。 他从口袋里掏出零钱,温柔地分给围观的孩子们,指尖的温度里藏着对这片土地的亲近。在亲戚故旧的陪伴下,他慢慢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指尖轻轻触摸着熟悉的老墙,鼻尖萦绕着空气中泥土混着草木的芬芳,那些年少时光仿佛就在眼前,清晰得触手可及。 这次归乡,江郎山是他必去的地方。1938 年,他曾率领别动军在这里抗击日寇,还在石壁上留下过题词。 几十年风雨侵蚀,那些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辨。站在石壁前,毛森久久伫立,眼中泪光闪烁,当年抗日的烽火岁月仿佛在眼前重现,硝烟味似乎还萦绕在鼻尖。 良久,他亲笔写下 “谢谢亲爱的乡亲们” 九个字,笔墨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感激。 除此之外,他还执意要去李白烈士故居。走进故居,当看到李白当年使用过的发报机时,他突然捂住胸口,脸色瞬间苍白,显然是心绪激荡引发了不适。 缓过神后,他缓缓走到展柜前,深深鞠了一躬,沙哑的低语里满是复杂的情绪,那是对过往的忏悔,也是对烈士的歉意。 在江山的日子里,毛森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脸上满是欣慰,频频表达着对家乡发展的支持,还主动提出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这段归乡之旅虽然短暂,却彻底了却了他半生的心愿,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与包容,那些跨越岁月的隔阂,似乎都在这份温情里渐渐消融。 只是,这场跨越重洋的归乡,也耗尽了毛森最后的精力。返回美国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1992 年 10 月在旧金山的医院里,因心肺衰竭永远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捧从江山带来的泥土,身边还放着那张伴随了他六十余年的老照片,泥土的芬芳与照片里的回忆,成了他最后的慰藉。 他留下遗愿,将一万美元捐献出来,用于家乡的办学事业,以这种方式延续着对故土的牵挂。 毛森的一生,注定是复杂而充满争议的。他曾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军统特务,犯下过不可饶恕的罪行,这是历史无法抹去的印记。 但晚年的他,却怀着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完成了这场迟来的归乡之旅,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家乡的愧疚与牵挂。 这场跨越四十余年的归乡,了却了一位垂暮老人的心愿,也为这段复杂的历史添上了一抹温情的色彩。 或许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眷恋,无论走得多远,无论历经多少风雨,故乡永远是心灵最温暖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