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辛格早年的预言又被翻了出来,老爷子当年就说,俄乌打下去,最先耗干的不是俄罗斯,不是美国,更不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小国,而是一个谁都没太往深处想的国家。 时光来到今年11月,俄乌冲突已拖入第四年。 德国,这个一直自诩为“欧洲发动机”的国家,如今却成了基辛格预言里的“头号受害者”。 其实,细想德国这几年的处境,谁都得承认,基辛格的判断并不是危言耸听。德国的能源、工业、社会、外交四面受压,远不只是“暂时的阵痛”。 先聊聊能源这方面。2022年北溪管道被炸后,德国能源系统就像心脏突然被掐住一根大动脉。 冲突前,德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都靠俄罗斯供应,突然断供,天然气价格跳涨到原来的15倍。 德国政府只能拿出大把欧元,花高价从美国买LNG,临时建接收站,三年下来,能源账本多出了数百亿欧元。 2023年德国家庭取暖平均多掏了4000欧元,2025年电气价格依然远高于2021年。德国人一向自豪的“节能环保”,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退让。 再看德国制造业。大家都知道,德国化工、钢铁、机械制造是举世闻名的,但这些产业当初就是靠着便宜、高质量的俄气才有底气。 北溪一断,工业用电和气价飙升,老牌大厂如巴斯夫直接宣布部分产能转移美国。 德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到2025年还没恢复到俄乌冲突前的水平。德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眼睁睁被高能源成本和产业外流削弱。 经济上的压力,迟早会传导到普通人头上。2023年德国通胀率一度逼近8%,食品价格飙涨两成。 2024、2025年通胀虽有所缓解,但家庭能源支出依然比2021年高出三成以上。 为缓解能源冲击,德国政府不得不大幅增加补贴,结果就是财政赤字攀升,社会福利预算被挤压。 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也被消磨,不满情绪蔓延。要继续援助乌克兰的呼声,2025年已经降到谷底。 最尴尬的,是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处境。 表面上,德国是欧盟的主要话事人之一,也是北约的骨干成员。但俄乌冲突一拖再拖,德国不得不在美国的压力下加大对北约军费投入,还要接受美国主导的LNG协议。 2023年欧盟和美国签下三年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协议。德国能源越来越依赖美国,价格还比俄气贵不少。 德国原来想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现在却发现,自己反倒成了被两头“薅羊毛”的那只羊。 为什么说基辛格能看穿这一切?因为他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变局后就提醒,北约东扩会把俄罗斯逼到墙角,欧洲尤其是德国将陷入两难。 德国一方面推动北约东扩,想要安全感,一方面又舍不得放弃俄罗斯能源红利。换句话说,德国把自己绑在了两辆开往不同方向的战车上。 基辛格认为,这种骑墙式的战略,早晚会出大问题。 其实,俄罗斯和美国的处境和德国截然不同。俄罗斯是资源大国,能源自给自足,即便被制裁还能转向亚洲市场。 美国则是“离岸平衡”,不用自己下场打仗,却能靠军售和能源出口赚得盆满钵满。德国却是最大买单者。 今年,美国LNG供应占欧盟进口总量的55%以上,德国成了美国能源出口的“头号客户”,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巨额订单。再加上德国制造业“出走”美国,等于是双重“反向输血”。 小国呢?跟风站队,靠北约保护,自己损失有限。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偏轻,受冲突影响远不如德国。 现在德国的困境,已经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高耗能产业外迁,制造业竞争力下滑,财政压力山大,社会撕裂加剧。 能源转型要花巨资,短期内难见成效。外交上,既要讨好美国,又不敢与俄罗斯彻底闹翻,两面都不讨好。德国想摆脱“消耗陷阱”,说实话,难度不小。 基辛格的那句“首先被耗干的,是战略模糊的效果”其实说得透彻极了。 德国的消耗本质上源于自身定位矛盾:既想借北约东扩增强安全,又不愿意割舍经济利益,结果两头受制。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最终只能在大国博弈中成为牺牲品。 对咱中国来说,这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一课。大国博弈里,最怕的不是“站错队”,而是没有自己的主心骨。 能源自主、战略清晰,才是最靠谱的底牌。德国的教训,就是战略模糊和一味投机,迟早会被反噬。 基辛格的远见,不止是对德国的警示,更是对任何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国家的提醒。 未来俄乌冲突还会持续多久没人敢打包票,但德国的消耗显然还没到头。能不能走出泥潭,重建工业和战略自主,德国还得自己做出选择。 不过,现在看德国跟着美国叫唤的挺响亮的,多次挑衅咱中国,应该是准备安安心心给美国当狗,跟着美国一条道走到黑了。


用户10xxx99
德俄缺乏默契,让人遗憾,他们共同的死对头其实就是五眼联盟,北溪管道一断,犹如牛郎织女失去了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