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费坚科表示,“议会提议,在战时状态结束前,禁止持有缓征证明者出境。”他与其他多名议员已提交相关法案。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普通的行政管理措施,实际上触碰的是乌克兰社会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动员体系的公平性和执行力。 所谓“缓征证明”,是乌克兰在战时动员体系中设立的一种机制,主要针对那些在关键行业工作的人,比如能源、通信、医疗等,也包括有家庭负担,比如家里有多个孩子需要赡养的男性。 这类人因为社会角色特殊,被允许暂缓兵役,不必上前线服役,这个制度本身没问题,在战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后方支撑。 但问题是,很多人拿到缓征证明后,不是留在国内履行职责,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离开乌克兰,甚至长期滞留国外。 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尤其是在大量普通士兵还在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作战的背景下,那些有资源、有关系的人却能堂而皇之地拿着合法文件躲过征兵,还能全家移民国外,这种现象让不少老百姓心里不平衡。 费坚科提出这个法案,其实就是想堵住这个制度漏洞,他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你说自己是关键岗位,那就应该留下来干活,而不是跑到国外喝咖啡晒太阳。 乌克兰战争持续到现在,国内的兵员压力越来越大,早期战争爆发时,很多人主动参军,士气也很高,但战争拖得越久,越多的人开始设法规避兵役。 各种“缓征证明”成了热门资源,甚至还传出过有人靠关系买到证明的消息,尽管官方一再强调要严查舞弊,但实际操作中,漏洞依然不少。 费坚科提出禁止缓征者出境,目标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那些拿着缓征证明却不履行义务的人。 这类人往往利用制度空隙,把自己包装成“关键岗位”,申请到缓征资格,然后迅速办理出国手续。 一些人表面上挂名在某公司工作,实际上早已人在国外,这种“挂名逃兵”的现象,早已引起舆论不满。 根据乌克兰现行法律,战时状态下,18到60岁的男性公民原则上不得随意出境,但缓征证明是一种例外,原本是为了保障国家运转的正常秩序,现在却变成了部分人逃避兵役的通道。 如果这种情况不加限制,不仅动员体系的公信力会受损,也会影响国内对战争的整体支持度,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对外战争,靠的不只是武器和士兵,还要有公平的制度支撑。 费坚科这次提出的法案,其实不算激进,他并没有要取消缓征制度本身,只是要堵住那些借缓征证明出逃的行为。 这种做法在当前乌克兰的社会氛围中其实有一定支持基础,很多在前线服役的家庭,对于后方有人借制度漏洞逃避兵役的行为非常反感。 他们希望国家有更明确的制度来约束这些人,而不是让制度变成有钱人规避责任的工具。 不过,也有一些反对声音,有些人担心,法案通过后会影响到真正需要出国办事、学习或治疗的缓征人员。 这也是立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要怎么判定一个人是真的执行任务,还是借口逃避兵役,标准如何设定,执行谁来负责,都会成为争议点。 乌克兰现在的局势决定了它必须在动员体系上不断调整,战争初期的紧急动员已经过去,接下来更关键的是如何建立一套长期可持续的动员机制,既要保证兵力补充,又要确保制度公平。 费坚科这项法案虽然只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但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责任”这件事的重新认识。 战争不仅考验军队,也考验制度,如果不能把制度漏洞堵住,前线士兵的牺牲就容易被认为是“替别人打仗”,这对战争意志是很大的打击。 在这一点上,费坚科提出的限制出境法案,虽然不完美,但确实回应了社会的一种情绪,也是在试图还原战争时代应有的公平。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乌议员:伪造证明逃避兵役的乌克兰人可能会被引渡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