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英雄机长刘传建拯救上百个生命,被川航奖励500万元,然而,她的妻子却没有一丝喜悦,反而在采访中表示:希望民航再没有英雄出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的途中发生了一起极其罕见的飞行事故。 当天早上6点25分,飞机从重庆江北机场正常起飞,机上共有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 机长刘传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拥有超过一万小时的飞行经验。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航行将会成为中国民航史上的一次传奇。 飞机起飞后约40分钟,正在9800米高空巡航时,驾驶舱突然传来一声巨响。 右侧挡风玻璃出现网状裂纹,随后在极短时间内完全破裂。 瞬间,机舱内外压力差导致驾驶舱门被冲开,飞机内部迅速失压。 强大的气流将驾驶舱内的飞行手册、图表等物品卷出机外,驾驶舱温度在几分钟内骤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事后发布的调查报告,挡风玻璃破裂是由于玻璃封严结构存在缺陷所致。 在极端环境下,机长刘传健和副驾驶徐瑞辰仅穿着短袖制服,暴露在极寒和缺氧环境中。 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吸出窗外,幸亏安全带牢牢固定着他。 自动驾驶系统完全失灵,多个仪表盘失效,飞机开始剧烈颠簸并急速下坠。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刘传健机长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他一面竭力控制飞机操纵杆,一面用手势与第二机长梁鹏沟通。 由于噪音太大,正常的语音交流已经不可能。 刘瑞鹏机长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回到驾驶舱协助操作。 三人配合默契,共同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客舱内的情况同样混乱。氧气面罩自动脱落,乘客们惊慌失措。 乘务组临危不乱,严格按照应急程序指导乘客使用氧气面罩,并不断安抚大家情绪。 事后多位乘客回忆,乘务员们在自身也面临危险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专业和冷静,这对稳定客舱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地面管制部门发现了3U8633航班的异常情况。 成都区域管制中心立即启动应急程序,指挥其他航班避让,为3U8633航班清出空域。 双流机场也做好应急准备,消防、医疗等救援力量全部就位。 由于飞机重量超过最大着陆重量,本应先行放油减重,但放油系统也已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着陆,飞机起落架和机身结构都将承受巨大风险。 刘传健机长凭借丰富的经验,决定立即备降成都。 他完全依靠目视和手动操作,在仪表大部分失灵的情况下,艰难地控制着飞机姿态。 经过34分钟的紧急处置,飞机最终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 当飞机平稳着陆的那一刻,客舱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乘客相拥而泣。 这次成功的紧急迫降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民航局随后授予刘传健机长“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并奖励500万元奖金。 整个机组也受到了表彰。但是,在荣誉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英雄机长家人的感受。 刘传健的妻子邹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宁愿丈夫平安归来,也不希望他成为英雄。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飞行员家属的心声。 刘传健的成长经历颇为励志。 他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对飞行有着浓厚兴趣。 1991年,他如愿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开始了飞行生涯。 在部队期间,他经历过多次特情处置训练,这些经验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2006年转业到四川航空后,他继续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次飞行。 这次事件不仅检验了飞行员的专业技能,也检验了中国民航的应急管理体系。 事后,民航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安全大检查,重点排查飞机挡风玻璃等关键部件。 各航空公司也加强了机组人员的应急培训,特别是特殊情况的处置能力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事件的处理过程被改编成电影《中国机长》,让更多人了解了民航工作的专业性与危险性。 电影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惊险场景,也展现了民航工作者背后的付出与牺牲。 对于普通乘客而言,这次事件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乘坐飞机时务必认真观看安全演示,熟悉应急设备使用方法。 在3U8633航班事件中,乘客们正确使用氧气面罩,配合机组人员指挥,为飞机安全备降创造了有利条件。 每次飞行安全降落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民航人的心血与汗水。 从飞行员到乘务员,从空管到机务,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 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说,航空安全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的起点。 这次事件过去数年后,刘传健机长依然坚持在飞行一线。 在他看来,那次特情处置只是履行了职业的本分。 他常说,保证乘客安全是每个飞行员最基本的职责。 这种敬业精神,正是中国民航安全运行的坚实基础。 主要信源:(生活报——他就是中国的“英雄”机长!奖励500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