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在中国,铃木留下的遗产是撕裂的。一方面,是刻在老一辈记忆里的光环。当年的奥拓、雨燕,作为无数家庭的第一辆车,就是“节俭实用”的代名词。它用过硬的品质,在中国市场完成了品牌的启蒙。 可另一方面,当市场风向变了,消费者开始追求大空间和所谓的“面子”时,铃木却将这些新需求视为“歪风邪气”,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清高。它宁愿决绝离场,也不愿为中国市场多投一分钱去研发大车。 这种姿态的直接后果,就是留下了一大批“孤儿车”和被辜负的车主。官方售后凭空消失,维修找不到门路,换个配件难如登天。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实用耐用”,因为企业自身的固执,变成了最大的讽刺。 有人说,铃木虽然在中国失意,但在印度市场却是绝对的霸主。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印度的确是铃木哲学的最后避难所,一度占据近半市场份额,其全球三百多万的年销量中,印度就贡献了一百七八十万。 但这座看似稳固的孤岛,如今已是风雨飘摇。市场份额已被蚕食到38%左右,并且历史正以惊人的相似度重演。本土的塔塔、外来的比亚迪正带着新能源汽车猛烈进攻,而铃木呢?仓促推出的电动车续航只有可怜的300公里,首月销量惨淡。 这不就是当年在中国市场面对技术浪潮时的翻版吗?印度的成功,更像是一面映照出昔日轨迹的幻影。它并没有为铃木提供救赎,反而让它沉浸在旧日荣光中,在一个更大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为了捍卫这份僵化的哲学,铃木付出的代价到底有多大?看看它六年前以1元价格转让给长安的重庆工厂就知道了。 长安在2023年销量突破250万台,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40%,还研发出了自己的“蓝鲸”动力系统。这一切本该是铃木的未来,却被它亲手送给了别人。这是最直观的机会成本。 再看铃木自己,全球营收跌至十年新低,研发投入甚至被削减了三分之一,陷入了节流求生的恶性循环。 那份高傲的姿态,在2024年试图让吉姆尼回归时,更像一出滑稽戏。高达30万的定价,换来上半年不足500辆的销量,最终只能降价8万清库存。 铃木的悲剧不是输给了中国市场,也不是败给了任何对手,它只是被自己那套过期的哲学给困死了。 那句“不低头”,现在听来更像是一份“我拒绝进化”的声明。当一个企业将曾经的成功秘诀奉为不可动摇的教条时,它失去的,就不只是一个市场,而是适应未来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