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

活泼暖阳 2025-11-14 17:54:37

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年过去了,14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96年去世。当时,留下了3100万瑞典克朗,折合今天约14亿人民币。让人意外的是,一个多世纪过去,这笔钱不但没缩水,反而长成了一个巨无霸基金,连每年颁出去的诺贝尔奖金都只是利息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会纳闷,一个世纪前的“老本钱”,怎么越花越厚实?要知道咱们普通人存点钱,过几年都得被通胀啃掉一块,更别说要每年往外发几百万奖金了。其实答案藏在基金的运作逻辑里——诺贝尔基金会从不是把钱锁在保险柜里,而是靠专业的投资让本金“生钱”,这思路放在今天看也相当超前。 不过你可别以为他们一开始就这么会玩,其实早期也走过弯路。刚成立那会儿,基金会的人可能觉得“这可是诺贝尔老爷子留下的钱,得小心伺候着”,所以一开始不敢瞎折腾,主要就是把钱存银行吃利息,或者买政府发的国债,想着稳当点总没错。结果呢?20世纪初那几十年,欧洲通胀跟坐了火箭似的,银行利息那点钱根本扛不住,有时候奖金都快发不出来了,有几年诺贝尔奖的奖金金额还偷偷降了不少,搞得大家都替他们捏把汗。 后来基金会的人终于反应过来:光靠“躺平”吃利息肯定不行,得主动出击。大概是20世纪50年代吧,他们彻底改了规矩,开始把钱投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这些“能跑赢通胀”的地方。你想啊,那会儿欧美经济刚从二战里缓过来,到处都是机会,他们挑了不少好公司的股票,比如那些做汽车的、搞科技的,还有卖日用品的,这些公司跟着经济一起长大,股价蹭蹭涨,基金会的钱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房地产也没落下,在伦敦、纽约这些大城市买了不少核心地段的写字楼、商铺,租金一年年涨,又是一笔稳定收入。 当然了,投资哪有一帆风顺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股市跌得一塌糊涂,诺贝尔基金也亏了不少,当时好多人说“这下完了,奖金怕是要断供了”。结果人家根本没慌,因为他们早就把钱分散投到了不同地方,股票、债券、房地产、甚至还有点黄金,东边不亮西边亮,而且他们是长期投资,不看短期涨跌。等市场缓过来,之前亏的不仅全赚回来了,还多赚了一大笔。 现在的诺贝尔基金,规模早就不是当年的14亿能比的了,具体多少人家没细说,但肯定是上千亿的级别。每年发的奖金呢?6个奖项,每个奖大概10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差不多700多万,6个加起来就是4000多万。但这点钱对基金来说,真就是“零花钱”——人家一年的投资收益可能几十亿,发完奖金,本金还能再涨一大截。 所以你看,诺贝尔基金能越花越多,根本不是什么魔法,就是找对了路子: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不贪短期小利,敢长期持有好资产,还知道把鸡蛋放不同篮子里。咱们普通人存钱总觉得钱不够花,可能就是少了这份“让钱自己打工”的思路,光靠死工资和银行利息,可不就得被通胀啃得骨头都不剩嘛。

0 阅读:19
活泼暖阳

活泼暖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