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蠢蠢欲动了 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割地赔款,当初服服帖帖,甚至下跪悔过,可过了

沈言论世界 2025-11-14 11:36:00

德国蠢蠢欲动了 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割地赔款,当初服服帖帖,甚至下跪悔过,可过了80年后,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挫败感和复仇意识开始萌动,现在逮住了俄乌冲突的契机,开始蠢蠢欲动了。其联合作战总司令宣称:已经准备好80万陆军,只要“一声令下”,即可开赴前线。可谓剑拔弩张!德国如果行为出格,刺激了俄罗斯的神经,的确会发生误判,后果不堪设想。 德国自二战后,一直以“和平宪章”为核心,秉持不主动介入冲突、不发展进攻性武器的原则。   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套“和平哲学”显然难以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尤其是在2022年2月之后,德国政府的立场发生显著变化,总理朔尔茨称当下局势为“时代的转折点”,并迅速推动国防政策的系统性转型。   变化显而易见。德国摇身一变,成为对乌军事援助的第二大国。不仅如此,它还突破先前对远程武器援助的限制,准许乌方借助德国系统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这种政策方向的根本性转折,打破了德国自冷战以来的小心翼翼。除此之外,德国不再满足于仅在北约框架下“听指挥”,而是希望借助北约平台塑造自身的战略空间,这种微妙的角色转移,正逐渐显现出其大国心态的变化。   德国的联合作战司令部如今已经是欧洲最为活跃的军事指挥机构之一。冷战结束后被束之高阁的作战计划,如今又重新摆上了桌面。   德国军方在2023年推出的那份长达上千页的《德国行动计划》,规定了在北约条约第五条被触发时的具体应对机制。   简单理解就是,一旦局势恶化,德国将成为北约向东推进的后勤核心。这种设定下,联邦国防军不再只是防守型力量,而是具备了战略投送与支援的能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德国从不缺战略设想,缺的是执行力。联邦国防军的现状早已被国内外批评多年。   装备老旧、战备率低、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根深蒂固。即使设立了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军队整体现代化。   更何况,德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也并不乐观,通胀带来民众压力,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对军事扩张的支持并非铁板一块。   根据德国媒体的调查,超过半数的德国民众对参与更大规模军事行动持保留态度。换句话说,政府在台前高调表态,民意在背后却不见得买账。   此外,德国的“主动出击”并非没有国际阻力。俄方反应尤为激烈。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直言不讳地质疑德国的动机,称德国已不再是和平国家,而是“敌国”。   这种指责虽然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情绪,但从中也能看出俄罗斯对德国军事崛起的高度警惕。   在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德国的每一次军事表态都可能被俄罗斯视为挑衅,尤其是当这种表态涉及直接部署兵力接近俄边境时,更容易被误判为进攻意图。   德国当然清楚这一点,但它似乎认为,现在不展现实力,未来可能就没有话语权。这种战略焦虑背后,是对欧洲安全格局重构的深层关切。   美国正在逐步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欧洲再也无法依赖“美式保护伞”独善其身。   这种形势下,德国试图承担起更多防务责任,也是一种现实考量。问题是,承担责任是一回事,如何承担、承担到什么程度,则是另一回事。   德国如果真的走上主动扩军、军事主导的道路,必然会对欧洲乃至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的影子始终未远,德国的每一次军事跃进,都会被邻国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尤其是在欧盟内部,法国、波兰等国对德国军事崛起的感受并不一致。   合作固然重要,但防范也不会少。军事一体化的愿景可能因此变得更加复杂,集体安全机制也面临更多博弈。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德国的这番调整也反映了全球安全观的演变。在一个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里,传统的军事平衡正在被打破。   个别国家试图通过重振武装力量来争取话语权,这与中国所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警惕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的回潮。德国的战略变革是否能真正带来安全,抑或制造更多不安,仍需时间验证。   德国蠢蠢欲动,既是对自身安全焦虑的回应,也是对历史角色的重审。它试图在变化的国际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前方既有战略博弈的荆棘,也有历史记忆的陷阱。德国要想真正承担起“正常国家”的责任,需要的不只是武器和军队,更需要智慧与耐心。   在这个多事之秋,任何基于误判的“剑拔弩张”都可能酿成不可承受之重。德国如何走好这一步,世界都在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素材来源: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开战准备” 鲁中晨报 2025-11-11 08:30山东鲁中晨报社官方账号

0 阅读:68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