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中,可能漂浮着数万亿颗孤独的“月亮”。它们不围绕太阳旋转,而是跟随那些被逐出家园的“流浪行星”,在永恒的黑暗和深寒中穿行。而新的研究指出,就在这些最不可能的地方,可能正有生命在孕育。这个想法听起来违背了我们的全部直觉。毕竟,我们从小就知道,是太阳的光和热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但常识之外,还有两种热量。第一种,来自星球内部,就像地球至今仍在散热一样,那是它诞生时留下的余温,以及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的热量。第二种,对这些“月亮”来说更为关键,它叫“潮汐加热”。当一颗“月亮”围绕一颗比它大得多的行星公转时,行星的巨大引力会像一双无形的手,不断地“揉捏”这颗“月亮”,让它拉伸、压缩、再拉伸。就像你反复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一样,这种持续的形变会在“月亮”内部产生巨大的热量。我们太阳系中的木卫二就是如此。科学家普遍认为,在它厚厚的冰壳之下,正是木星的潮汐加热,“捂”出了一片广阔的液态水海洋。现在,匈牙利天文学家将这个猜想推向了极致:如果一颗行星和它的“月亮”,被一场宇宙灾难“踢”出了原本的恒星系,变成了星际流浪者,这种潮汐加热还能维持吗?流浪行星的数量远超想象。理论估算,银河系中流浪行星的数量可能是恒星的两倍。它们被抛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剧烈的一种,就是超新星爆发——大质量恒星在死亡时发生的猛烈爆炸。研究者用计算机模拟了这灾难性的一幕。他们设定了各种行星与“月亮”的组合,然后,在它们身边引爆了一颗“超新星”。结果出人意料。第一,“月亮”非常坚韧。尽管超新星的冲击波威力无穷,足以将行星踢出星系,但“月亮”几乎总能“抓紧”它的行星,随它一同踏上流浪之旅。而第二个发现,才是整个故事的关键。超新星的冲击波,会粗暴地改变“月亮”的轨道。原本近乎圆形的轨道,会被“拉扯”成一个极度扁长的椭圆形。在天文学上,这个“扁平程度”被称为“偏心率”。地球月亮的偏心率接近0,轨道几乎是个正圆。但模拟中,那些被踢出去的流浪“月亮”,偏心率可以被拉到0.88,是一个非常狭长的椭圆。这就是启动“生命熔炉”的开关。一个近乎正圆的轨道,意味着“月亮”和行星的距离几乎不变,引力的“揉捏”是温和且均匀的。但一个极扁的椭圆轨道则完全不同:“月亮”会周期性地冲向行星,又猛地甩开。每一次靠近,它都会被行星的引力疯狂“揉捏”一次;每一次远离,又松开。这种高强度的、永不停歇的“按摩”,在“月亮”内部产生了巨额热量。研究显示,在这些流浪“月亮”中,有12%到15%的个体,其内部产生的热量可以与木卫二相当。这些热量足以在它们的冰壳下维持液态水海洋。最惊人的是,这种加热的“续航能力”极强。计算表明,这种被拉长的轨道可以稳定存在数十亿年之久,这个时间尺度,完全足够生命从无到有地诞生和演化。为此,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词:“可孕育性”(Urability)。它和我们常说的“宜居性”(Habitability)不同。宜居性是说,这个地方生命能“活下来”;而可孕育性是说,这里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足以让生命从0到1“起源”。目前,我们还无法直接探测到这些流浪“月亮”,但即将启用的罗曼太空望远镜和薇拉·鲁宾天文台,将使这成为可能。如果这项研究是对的,那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可能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重点。生命或许并不依赖光,它只依赖能量。在银河系那些最深沉、最寒冷的黑暗角落,在那些被家园放逐的流浪者身上,可能正有无数种我们一无所知的生命,正依靠着引力的余温,悄然脉动。~~~~~~信源:Viktória Fröhlich et al, Life in the dark: Potential urability of moons of rogue planets,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25). DOI: 10.48550/arxiv.2511.03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