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的后人真的低调。明明父亲是潜伏台湾的烈士,大名鼎鼎的“密使一号”,儿子吴韶成在河南却格外低调。一个人一辈子要多沉得住气,在烈士之子这四个字前面,悄无声息地把半生走过去。 他父亲是“密使一号”,他却在河南做了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技术员,真正能扛住光环的人,往往把光环藏在心里。 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吴石接蒋介石密令赴台潜伏,为获取信任,他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女登上去台湾的飞机,把21岁的吴韶成和大女儿留在了大陆。 临别时,他往儿子口袋里塞了20美元,又递过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何康”。谁也没料到,这两样东西会成为吴韶成往后几十年的精神支柱。 一年后的1950年6月,正在国立中央大学经济学系读书的吴韶成,在图书馆的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与朱枫等同志英勇就义,狱中受酷刑时他始终未吐露半个字,还被打瞎了一只眼睛。 吴韶成攥着报纸浑身发抖,后来找到何康,才确认了父亲殉难的消息。 1952年,吴韶成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冶金厅当技术员。报到那天,他揣着父亲留下的字条和仅剩的几块美元,没跟任何人提自己的身世。 办公室里的同事只知道他是从南京来的大学生,每天跟着大家一起画图纸、跑工地、写材料,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日子一天天过,他从技术员慢慢做到了总经济师,身边人始终不知道这个踏实肯干的人,父亲竟是大名鼎鼎的“密使一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局势变得紧张。因为父亲曾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韶成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家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批斗会也没少挨,有人当面骂他“反动军官的儿子”,他只是咬着牙不吭声。 有熟人偷偷劝他:“你手里有何康的字条啊,找组织说明情况,肯定能受关照。 ”吴韶成却摇摇头,那张字条被他夹在常读的书里,边角都磨毛了,从来没拿出来过。 后来有次单位评先进,领导特意提出给吴韶成评“烈士后代先进性”,说这是他应得的荣誉。 没想到吴韶成直接拒绝了,只说:“先进性得自己挣,不能靠出身。”领导当时还挺不高兴,觉得他不识抬举,可吴韶成依旧我行我素,该干啥干啥。 就这样硬扛到1972年,吴韶成的头发白了大半,牙也掉了好几颗,实在撑不下去了,才给中央组织部写了封信。 其实周恩来总理早就惦记着烈士家属,当年父亲牺牲后,就曾指示李克农等人全力保护吴石的家人。 第二年,河南省革委会正式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压在吴韶成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1982年,在组织的帮助下,吴韶成终于有机会和大妹妹一起去美国。 三十多年没见的母亲、弟弟妹妹都在那里,一家人围坐在简单的饭桌旁,谁也说不出太多话,只是不停地抹眼泪。 1992年,父亲的骨灰从外地迁回北京,安葬在福田公墓,吴韶成和家人又聚到一起,送了父亲最后一程。 退休后的吴韶成,家里还是那把七十年代买的木椅,坐得木头都发亮了。他不爱在家待着,常去社区帮忙,还给小区的孩子们讲故事,讲抗战的艰苦,讲国家搞工业建设的不容易,却很少提自己的父亲。 临终前,他嘱咐女儿吴红,把父亲和挚友何遂合作的《长江万里图》捐给国家博物馆。 后来何家亲属也赶来帮忙,这幅画最终被妥善收藏,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如今北京福田公墓的吴石墓前,常有群众自发献花;福州的吴石故居也迎来不少参观者。 而吴韶成在河南默默走过的那些岁月,就像他藏在书里的字条,不张扬,却透着最硬的骨气。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