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断臂求生。 11月6日,日本汽车巨头日产,竟然把自己的老巢横滨全球总部大楼给卖了!买家还是咱们中国的敏实集团和美国财团联手,交易价高达970亿日元(约45亿元人民币)。 这栋被出售的大楼对日产意义非凡——2009年从东京银座迁到横滨黄金地段,紧挨着车站和港口,既能办公又能当车型展厅,当初建的时候可是当成“企业门面”来搞的。 作为日产发源地的地标建筑,它曾是戈恩时代全球化扩张的象征,还曾在此发布首款量产纯电车聆风,承载着品牌对未来的期许。 如今出售实属无奈,因日产近年巨亏,2024财年亏损超6700亿日元,2025财年现金流告急,只能靠盘活非核心资产回血,交易后还需回租20年继续办公。 而这次970亿卖了还得倒贴租金,明摆着是急着变现,至于是什么让日产放下身段卖总部,看看那惨不忍睹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 2025上半财年净亏损直接飙到2219亿日元,而去年同期还是盈利192亿日元,营收也跌了6.8%,营业利润从329亿日元的盈利变成277亿日元的亏损,短短半年就从赚钱变成巨亏,换成谁都得急着找现金流。 最要命的是这亏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2024财年净亏损已经达到6709亿日元,创下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2025全年还预计要亏2750亿日元营业利润,这窟窿大到靠卖楼得来的739亿日元特殊收益根本填不上。 而且这钱来得还带着隐形成本,未来20年的租金是笔固定开销,本来成本就压不下来,现在等于又给自己绑上了长期负担,属实是饮鸩止渴。 日产落到这步田地,根子早烂在地里了,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动化转型的迷之操作。 当年2010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聆风的时候,日产可是行业先行者,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 眼看着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别家都在砸钱研发新电池、新平台,日产反而举棋不定,研发投入跟不上,新车型推出慢得像蜗牛,等想明白的时候,市场早就被抢得七七八八。 反观丰田靠着混动车型稳扎稳打,2025年4-6月全球交付241.1万辆,比本田和日产加起来还多,中国车企更不用说,两年就能搞出一款新电动车,把日产的市场份额一点点蚕食。 现在日产才想起要在中国投100亿元搞电车研发,早干嘛去了,这波追赶注定吃力不讨好。关键市场的接连失守更是把日产逼上了绝路。 中国市场曾经是日产的重要基本盘,结果一个奇骏“三缸化”的昏招,直接把年销量从17.5万辆干到7.1万辆,等2023年换回四缸机,中国消费者早就不买账了,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已经把市场占得满满当当,2025上半财年中国区销量直接跌了17.6%,全年预计还要降7.4%。 北美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也不给力,虽然2025年7-9月销量涨了6.7%,但美国关税一下就啃掉1497亿日元利润,等于卖得多亏得多。 日本本土市场更惨,同期销量跌了20.8%,欧洲也降了10.6%,全球销量从2017年的577万辆跌到2024年的330万辆,六年跌了超40%,直接跌出全球十大车企行列,这下滑速度比坐滑梯还快。 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更是像附骨之疽,日产的工厂利用率低得可怜,中国工厂45.3%,美国57.7%,日本56.7%,都远低于80%的行业盈亏平衡点,等于一半的产能都在空转烧钱。 为了降本,日产只能大刀阔斧裁员,先是计划裁9000人,后来又追加到2万人,占总员工的15%,还得把17家工厂关到10家,全球产能从500万辆砍到400万辆。 甚至想通过简化设计、降低零件复杂度来省600亿日元,连研发效率都要抠出300亿日元节省,这哪是降本,简直是在拆机器零件卖钱。 可就算这么折腾,2026财年4000亿日元的降本目标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数,毕竟核心的供应链效率和生产工艺问题没解决,光靠裁员关厂只能解一时之渴。 日产这出“卖楼求生”的戏码,给所有传统车企都敲了警钟。曾经的“日系三强”光环再耀眼,也顶不住技术滞后和市场误判的打击,2009年迁总部时的风光无限,和现在卖楼续租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说明光靠老牌子撑门面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要是这739亿日元花不到刀刃上,电动化跟不上,市场抢不回来,成本降不下去,那下次就不是卖总部了,可能得轮到核心技术专利或者关键工厂。 毕竟在汽车行业的变革浪潮里,不进则退,曾经的先行者要是成了掉队者,再金贵的家当也迟早要变成救命钱,至于能不能救活,就得看日产接下来能不能真正解决那些藏在亏损报表背后的核心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