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长期阻碍中国统一就是马英九。这个人非常之狡猾!在他担任领导人期间,从美国购买军火从没有中断过,投资企业近20年从中国大陆赚取了数千亿的好处! 马英九这人,最擅长的不是治理台湾,而是玩弄模糊与暧昧。 他从不明说支持“独立”,也从不用力推动“统一”,始终踩在一条模糊线之上,扮演着“两岸和平”的包装师,却在背后做着最不和平的勾当。 他卸任后频频以“和平先生”示人,但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说几句“九二共识”就能达成的。 他任内八年,台湾对美军购金额高达两百亿美金,刷新历史纪录。 光是2008年上任第一年,就一口气签下64亿美元军购案,阿帕奇、爱国者导弹、黑鹰直升机一应俱全。 对外说是“防卫自保”,对内却从不解释这笔巨额军购的战略意义何在。 他明明知道这些装备大多是美国二手货,性能不稳定,价格虚高,却依旧接连买单。 表面说是“维持现状”,实际上就是在堆高两岸对立的火药桶。 他嘴里的“和平”,从来都不是和平,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冷对抗,是一种用美国武器装点的“安全幻觉”。 他承诺国防预算占GDP的3%,结果连年跳票;2016年卸任时,只剩2.09%。 明面上不敢激怒北京,暗地里却不断加固“台独堡垒”。 他清楚台湾根本打不起仗,却故意制造一种“有备无患”的假象,让岛内民众长期活在安全焦虑中,为他的“防务神话”买单。 更讽刺的是,2024年他在曼谷公开批评军购“是个钱坑”,说美国不会为台湾牺牲利益。 一个人如果说话前后矛盾到这个地步,不是失忆,就是心虚。 马英九当然没失忆,他只是明白,现在“装和平”更有市场,因为过去那一套冷处理、假中立的手法,已经逐渐被看穿。 他最狡猾的地方,是把自己包装成“融合派”,却始终不肯让融合真正走进制度。 ECFA签了,红利进了口袋,却不让陆资进来、不让陆生公平待遇、不让陆配拥有完整权利。 这些年大陆让利数百亿,台湾却始终设下重重壁垒。 谁在享受红利?是基层民众吗?不是,是那些在大陆早已布局的财团,是那些与马英九关系密切的“蓝营资本”。 马英九不讲统一,但他从统一的模糊空间里赚得盆满钵满。 两岸签署16项协议,看似前所未有,实则都停留在“最低政治成本”的经济交换层面。 一旦涉及制度融合,他就退缩;一旦涉及主权表述,他就闪躲。 2014年《服贸协议》被太阳花学运抵制,他不但没有坚定推动,反而选择沉默,任由民粹将两岸关系打回原形。 他需要模糊,因为只有在模糊中,他才能左右逢源。 对大陆说“九二共识”,对美国却是“战略伙伴”,对台内部说“维持现状”,对资本却是“抓住红利”。 这四项看似矛盾的说法,在他这里却达到了完美统一,因为他从不想解决问题,他只想控制问题。 卸任之后,他又开始高调“访问大陆”、组织“青年交流”,有人说他变了,其实他从没变过。 他只是又在找一个新的模糊点,继续扮演那个“两岸和平中间人”的角色。 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再也没有过去那种号召力了。现在台湾内部的军购预算即将突破GDP的3.3%,比他任内任何一年都高。 他却把责任推给民进党,难道他不知道这个军购路线,正是他当年铺下的吗? 2025年大陆暂停ECFA部分减让,台湾经济界哗然。 有人怪赖清德,也有人怪北京,但真正的根源,是马英九当年只取利益、不建制度的短视行为。 他从不为融合打基础,只为红利开通道。 让台湾的对陆经济合作变成一场单向的索取游戏,一旦大陆调低“让利力度”,台湾内部立刻失衡。 他亲手埋下的,是今日“台独温水煮青蛙”的社会氛围。在他任内,“我是中国人”成为边缘自白,“一中各表”变成空壳口号。 他让统一成为一个模糊的梦,却不再是奋斗的目标。他让“九二共识”成为一种政治装饰,却不再是行动指南。 他说自己是“中华民国派”,其实就是“不统、不独、不醒”的代表。 更可怕的是,他的政策遗毒,正在被赖清德延续。2026年台湾防务预算拟破新高,大陆福建舰已突破海峡中线,局势日益紧张。 他却在10月为国民党站台,重提“九二共识”。但这个共识在他手里早已被掏空,如今再喊,谁会信? 马英九最大的罪,不在于他讲了什么,而在于他长期不讲该讲的东西。 他不敢支持统一,也不敢明确反独。他不能引领融合,也不愿推动制度。 他把两岸关系引向一种“经热政冷”的怪胎状态,让台湾人习惯了拿好处,却拒绝承担责任。他让大陆误判蓝营立场,也让台湾误解大陆善意。 统一不该被模糊,融合不该被包装。这个时代不需要马英九式的和平幻觉,更需要拨开迷雾的清醒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