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突然讲明了: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他提到中国长期保持克制,让两国关系几十年没走到全面冲突。 从奥巴马2009年上台,到2017年卸任,中美关系经历了从“蜜月”到“试探”,再到“交锋”的全过程。 可不管美方怎么挑事,中方始终没有把这段关系推向临界点。这不是软弱,这是战略级的冷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台军售。美国年年卖,中方年年抗议,但从未把这事搞到无法收场。 奥巴马自己都承认,中国的反应“有仪式感”,但从不越线。而美国自己,嘴上说着“一个中国”,手上却越玩越花。 可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照样保持节奏,不急不躁。这种定力,奥巴马看在眼里,他知道这背后有一整套计算。 贸易战也一样。奥巴马时代,美国给中国轮胎、太阳能板各种加税,摆出一副“我们吃亏了”的姿态。 但中国没有一拍两散,而是谈判、协商、边打边谈。一个是出手前先喊话,一个是出手后还留余地。奥巴马说,这叫“战略耐心”。 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知道,真要动手,没人能赢。 这就让人很难受了。奥巴马心里明白,中国这种克制,不是怕你,而是想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该放的地方。 他说中国是在“节约冲突成本”,而这笔账,美国这些年是没算明白的。 尤其是那些嘴上说着自由,实际天天想着脱钩的政客,他们不仅没把中国拉下马,反倒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奥巴马的那句“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束缚,我可能会更强硬”,听起来很轻巧,其实分量很重。 意思就是:不是我不想打,是我打不起。 2008年,美国自己都快崩了,中国却顶住压力,买了美国国债,搞了几万亿的刺激计划,硬是把全球市场稳了下来。 奥巴马当然记得这份“合作”,可他也没法否认:中国救了美国一把。 这才是美国心理的最深处:又依赖,又忌惮。奥巴马嘴上承认中国脱贫是“人类伟大成就”,转头又说中国在“操控汇率”和搞“补贴倾销”。 这不是两面派,这是典型的美式焦虑。一边怕你崛起,一边又不能没有你。 这种心态,今天的特朗普政府、甚至财长贝森特,都还在延续。 2025年的稀土之争,说到底就是这套老剧本的重演。美国跳出来放狠话,说如果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就要重新加税。 但中方没吭声,只说一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就把球踢回去了。不吵,不闹,不让你得分,也不让你下台。这就是“克制”的现代版。 其实早在奥巴马任内,中国就开始布这个局了。 他推“亚太再平衡”,中方不直接对抗,而是另起炉灶,搞RCEP、拉东盟、谈“一带一路”。 你玩地缘,我玩经济;你拉军演,我谈合作。谁更有耐心,谁就赢得时间。 而现在,中国又把这套克制升级成了“可控反制”,不是不反,而是反得精准、有度、有理。 奥巴马说得没错,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挑战,但这挑战不是今天打响的,而是几十年慢慢积累的。 更关键的是,真正让美国掉链子的,往往不是中国做了什么,而是美国自己没想清楚要什么。 从2009年到2025年,中美之间的核心问题没变:美国想当第一,又不想付出成本;中国想稳步发展,又不想被拦路截胡。 当这两种逻辑开始冲突,考验的就是谁的战略更持久,谁的情绪更稳定。很明显,中国在这一轮比的是“熬功”。 奥巴马其实挺羡慕中国。他私下说过,中国政府执行政策的效率“远非美国能及”,这话是真心的。 他知道,美国搞个基建要吵三年,中国两个月就能落地。 这种效率差距,不是制度优劣的问题,是战略集中力的体现。 而在全球博弈里,战略集中力往往决定谁走得远。 今天,美国还在炒芯片,还在搞制裁,还在逼盟友选边站。但欧洲早就开始犹豫了。 荷兰接管中资企业的事闹得挺大,可背后其实是欧洲的两难:跟着美国,损失市场;跟着中国,担心安全。 奥巴马早就说过,美国总爱让别人当“炮灰”,可现在的盟友越来越不傻了。 所以说,奥巴马那句“混乱的中国比繁荣的中国更危险”,其实道出了美国最大的担忧: 他们怕的是一个有节制、有规划、能长期忍耐的中国。 因为这样的对手,不但打不垮,还会让你自己慢慢失去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2025年,中国反而更有底气了。不是因为我们更强,而是因为我们更稳。 新出台的《稀土管理条例》,不是为了“卡你脖子”,而是告诉你:我们有规则,有节奏,有后手。你想打就来,但我们不陪你乱打。 奥巴马说,中国的克制不是软弱,而是智慧。这话放在今天听,依然铿锵有力。 因为在这个越来越吵、越来越乱的世界里,谁能安静地想清楚自己的目标,谁就能活得更久。 而美国,恐怕还在为“谁是世界老大”这事纠结不休。 奥巴马早就看明白了,只是现在才说出来。可惜的是,他说得太晚,美国听得太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