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周旋艺术”:是无奈妥协还是商人式机智?】 一边是联邦政府创纪录的36天停摆,4200万民众面临食品救济金断供危机;一边是对华政策从强硬对抗转向合作表态,关税大棒与谈判橄榄枝交替使用。特朗普近期在国内外舞台上的双重操作,既引发了“无奈妥协”的质疑,也彰显了其深植于商人基因的交易逻辑,这场两头周旋的政治博弈,本质是利益权衡下的精准算计。 国内困局中的“发钱维稳”,看似是被动安抚,实则是“以外补内”的策略性操作。随着民主与共和两党围绕2026财年预算案的僵局持续,美国政府停摆打破历史纪录,食品救济金(SNAP)项目一度濒临停发,近八分之一的美国人面临生计困境。特朗普最终动用46.5亿美元应急资金发放半数救济金,这份“看得见的实惠”成功缓解了民众不满,却暗藏着明确的资金来源逻辑——正如其关税政策的核心诉求,通过向中国、加拿大等国加征关税“薅羊毛”,为国内福利支出输血,这正是特朗普政府“全球征税补国内缺口”的典型打法。看似被动的资金拨付,实则是将对外经贸施压的成果转化为国内政治资本,用民众最关心的民生福利换取支持率,堪称危机中的政治公关妙手。 对外政策的“服软转向”,绝非战败后的无奈退让,而是商人思维主导的利益再平衡。此前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多重关税,却在农业州选票压力与供应链安全诉求下逐渐转向。当中方对美大豆进口量降至零时,全美50州约1100万人参与抗议,而稀土供应问题更直接关乎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命脉。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在专访中直言“与中国合作能让美国变得更好”,中美达成关税暂停、技术管制放宽等多项共识,这正是其“交易主义外交”的鲜明体现。正如专家所言,特朗普将国际交往视为纯粹的交易,所谓“服软”不过是极限施压后的谈判技巧——先以强硬姿态争取筹码,再以合作表态换取实际利益,面子让位于核心诉求,恰恰是其《交易的艺术》在外交领域的实践。 这场国内外的双重周旋,本质是特朗普将商业谈判逻辑全面植入政治领域的必然结果。国内层面,他以“发钱”回应民生焦虑,用关税收入填补福利缺口,既化解了政府停摆的舆论危机,又巩固了票仓基本盘;国际层面,他以“合作”替代对抗,在关键利益议题上灵活转身,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经贸僵局。这种“边施压边谈判”“既薅羊毛又留余地”的操作,看似左右为难,实则步步为营。 特朗普的两头周旋,没有绝对的无奈,也非单纯的机智,而是商人政治家的本能选择。在他的逻辑里,政治与商业并无本质区别,无论是国内维稳还是国际博弈,核心都是“利益最大化”的交易。这场仍在持续的周旋,既暴露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分裂与民生困境,也展现了全球格局下大国博弈的复杂性,而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还将在未来的政治舞台上继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