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日韩澳新把俄罗斯那么大的市场直接让给中国?因为说白了,这群政客还是看不起中国,认为中国吃不下这么大的市场。 先从能源领域看,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得很。之前欧洲国家一直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买家,德国、法国等国 40% 以上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 可自从俄乌冲突后,欧洲跟着美国搞对俄制裁,主动切断了不少能源合作,还逼着本国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 当时欧洲政客觉得,中国就算想接盘也没这本事 —— 一方面觉得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已经很稳定,没必要冒风险跟俄罗斯加深合作;另一方面觉得中国的能源运输能力跟不上,毕竟从俄罗斯到中国的油气管道建设可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可他们没想到,中国不仅和俄罗斯签了长期能源协议,还加快了管道建设进度。比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024 年的输气量比 2022 年翻了一倍多,达到了 150 亿立方米。 石油方面,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占比已经超过沙特,成了俄罗斯原油最大进口国。欧洲原本占有的俄罗斯能源市场份额,就这样悄悄被中国接了过来。 再看农产品领域,俄罗斯的小麦、大豆、肉类产量在全球都排得上号。之前澳大利亚、加拿大一直是俄罗斯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合作伙伴,负责帮俄罗斯把农产品加工、运输到全球市场。可后来这些国家跟着搞制裁,暂停了和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还冻结了相关企业的资产。 当时他们觉得中国的农产品需求虽然大,但国内自己也在大力发展农业,而且中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物流能力不如他们,肯定吃不下俄罗斯这么多农产品。可事实正好相反,中国不仅加大了对俄罗斯农产品的进口,还帮俄罗斯解决了加工和运输问题。 比如俄罗斯的大豆,之前主要出口到欧洲,现在 60% 以上都卖到了中国,中国企业还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了大豆加工厂,把大豆加工成豆油、豆粕后再运回国内。 2025 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农产品总额突破了 200 亿美元,比制裁前翻了近三倍,原本属于澳加的市场份额,也被中国稳稳拿住了。 制造业领域的情况更明显,俄罗斯的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市场之前一直被欧美日韩企业占据。德国的大众、宝马,日本的丰田、本田,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份额加起来超过 50%;韩国的三星、LG,在俄罗斯电子产品市场也有不小的话语权。 可制裁开始后,这些企业纷纷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生产和销售,有的甚至直接关闭了当地工厂。当时这些国家的政客觉得,中国汽车、家电企业虽然价格便宜,但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不如他们,根本没法满足俄罗斯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也不怕中国抢占市场。 可结果呢?中国汽车企业抓住了机会,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纷纷加大对俄罗斯市场的投入,不仅在当地建了组装厂,还推出了适合俄罗斯气候的车型。 2025 年 1-10 月,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 30%,比制裁前翻了五倍;家电方面,中国的海尔、美的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也从之前的 10% 涨到了 25%,原本属于欧美日韩的市场,就这样被中国企业一步步抢了过来。 还有矿产资源领域,俄罗斯的铁矿石、镍、铜等矿产储量丰富,之前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一直是俄罗斯矿产的主要合作方,负责开采和出口。 可制裁后这些国家退出了俄罗斯矿产市场,他们觉得中国虽然需要矿产资源,但国内的矿产企业实力不够,没法接手俄罗斯这么大规模的矿产项目。可中国企业却迎难而上,不仅和俄罗斯签订了矿产开采协议,还带去了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 比如俄罗斯的镍矿,之前主要由澳大利亚企业开采,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接手了其中三个大型镍矿项目,2025 年的镍产量预计能达到 10 万吨,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 20% 的镍需求。 其实说到底,欧美日韩澳新这些国家之所以让出俄罗斯市场,核心还是对中国的能力判断失误。他们总带着偏见看中国,觉得中国在能源、农产品、制造业、矿产等领域要么技术不行,要么能力不够,根本没法承接俄罗斯这么大的市场。 可他们忘了,中国不仅有庞大的市场需求,还有完善的产业链、强大的物流能力和灵活的合作模式,这些都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接下这块 “蛋糕”。现在再看,当初那些政客的轻视,反倒成了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这恐怕是他们当初万万没想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