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吉林濛江县的雪地里,杨靖宇靠着一棵大树停止了呼吸。[大侦探皮卡丘] 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用生命证明了什么叫坚守,此时在千里之外的老家,他的妻子郭莲还在村口张望,等着丈夫回家。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在河南确山县的农民家庭,17岁那年,他娶了邻村姑娘郭莲为妻,郭莲不识字,但勤劳贤惠,两人感情很好。 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因革命工作需要,他必须离开家乡,那时女儿刚出生不久,他给孩子起名“躲儿”,因为家人从此要东躲西藏。 临走前,他留给郭莲一张在开封读书时拍的照片,从那以后,这张照片就成了郭莲和孩子们唯一的念想。 她逃难时把照片缝进女儿的棉衣里,安定下来后又用布包好藏在墙洞里。 马尚德到东北后改名杨靖宇,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与日军周旋,短短几个月,他带领部队作战几十次。 日军抓不到杨靖宇,就拿他的家人出气,老家的房子被烧了多次,郭莲带着一双儿女和婆婆四处躲藏,连饭都吃不饱。 后来杨靖宇的母亲因被敌人毒打而去世,老人临终时把儿子的照片交给郭莲,让她一定要找到马尚德。 从那以后,郭莲每天都会到村口看看,盼着丈夫能突然出现。 她不知道,丈夫已经在东北牺牲了,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只身与敌人周旋了数天,最终中弹倒下。 敌人又找到了郭莲,逼问她马尚德的下落,郭莲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肯说,汉奸恼羞成怒,对她下了毒手。 乡亲们偷偷把她救回来时,她已经不行了,郭莲临死前把照片拿出来,让儿女好好保存,等红军回来了拿着照片去找父亲,她说,你们记住,你爹叫马尚德。 这位苦等了十几年的妻子,到死都不知道丈夫早已牺牲,她以为丈夫还在某个地方战斗,以为总有一天会等到他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马从云和马锦云带着那张照片到处打听父亲的消息,1951年,他们通过组织找到了答案,父亲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 那一刻,兄妹俩才明白母亲这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她一个人扛着家,守着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承诺,却从未想过放弃。 后来政府考虑到马从云是英雄之后,想安排他到省委工作,马从云谢绝了,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不能因为父亲的名声搞特殊。 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一直延续到今天,杨靖宇的后人从不张扬身份,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家风传承。 正是无数个像杨靖宇、郭莲这样的家庭,用他们的牺牲和坚持,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网友热评: “破防了! 这才是真·家风传承!儿子孙子一辈子低调做人……这一家子把‘硬气’刻进DNA了吧!现在某些‘星二代’真该学学什么叫‘不靠爹’!” “烈士遗孀的等待太虐了, 郭莲到死都不知道丈夫是民族英雄,16年苦等换来一张照片,最后还被汉奸害死,那个年代的女人,真是用命在撑起一个家啊!” “叛徒比鬼子更可恨! 英雄在前面打鬼子,汉奸却在后面害他家人,想想就气得不行。” “这才是真正的‘根正苗红’! 不是靠祖上名气捞好处,而是默默把‘责任’两字扛在肩上。儿子拒绝特殊照顾累死在工作岗位,曾孙回山村扶贫…这一家子用四代人诠释了什么叫风骨。” “那张照片的分量太重了,缝在棉袄里,藏在墙洞中,是一个女人全部的念想。她到死都让儿女‘去找爹’,却不知爹早已成了教科书里的英雄…这段感情,比任何小说都感人。” “最让人心疼的是郭莲的‘信息差’, 丈夫牺牲4年,她还在等他回来;全国都知道杨靖宇,只有她还在寻找马尚德。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个体命运的无声悲剧。” “对比现在的浮躁,这种低调太珍贵了。 英雄后人选择在铁路、农村默默奉献,人家微信签名是‘我是普通农民的后代’…这种精神财富,比留多少钱都实在。” 读完这个故事,最触动你的是哪个细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或者聊聊你所知道的类似家风传承故事。 参考资料: 人民网《环球人物》−“桦树皮是我们的传家宝” 辽宁日报−寻找父亲马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