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熊德龙这家伙,出生在1947年印尼,几个月大就被扔在孤儿院门口,生母是印尼人,生父据说是荷兰人。熊德龙出生后即被生母遗弃在孤儿院门口,因长期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 幸好碰上熊如淡和黄凤娇这对从广东梅州过来的客家夫妇,他们在雅加达靠小摊卖广东小吃过日子,虽已收养了三个女儿,仍决定将这个男孩带回家。 熊如淡夫妇用扁担挑着小吃摊走街串巷,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养母黄凤娇常对他说:“你是中国人,根在梅州。”这种文化认同的教育深深烙印在熊德龙心中。 16岁时,为减轻家庭负担,熊德龙辍学进入海绵厂打工。他白天搬运原料,晚上学习生产技术,仅用两年便掌握了全部流程。 1966年,他用积蓄创办了第一家海绵厂,却在次年遭遇火灾化为灰烬。 养父母毅然卖掉唯一的房产,凑齐5000美元让他重新创业。 这段经历让熊德龙深刻体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客家精神。 在1974年,熊德龙成立熊氏集团,从海绵产业拓展至烟酒、金融、房地产等领域。 他首创“前店后厂”模式,将产品直接销往东南亚各地。1982年移居美国后,他收购好莱坞大都会酒店,在华尔街创立大兴银行,逐步建立起横跨六大洲的商业版图。 1993年,熊德龙做出震惊商界的决定:斥资2000万美元收购美国《国际日报》。 当时这份华文报纸连年亏损,但他坚持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此后他又创办印尼版《国际日报》,与《爪哇邮报》合作将发行网络覆盖全印尼,成为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 1978年,熊德龙首次回到祖籍地梅州。95岁的老祖母用颤抖的双手抚摸他的脸庞:“我的乖孙回来了。” 这一幕让他泪如雨下,从此开启了长达40年的反哺之旅。他先后捐建6座大桥,包括以母亲命名的贤母桥和纪念养父的如淡长廊;捐资210万元兴建嘉应大学德龙会堂,设立500万元奖教金资助梅州教师。 在教育领域,熊德龙组织近2000名中国干部赴美培训,资助贵州、云南等地建设37所希望小学。 2023年,他与梅州泽山口腔医院合作开设“德龙泽山口腔门诊”,为家乡父老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新冠疫情期间,他紧急采购10万只口罩和医用手套捐赠给广东省抗疫指挥部。 在2022年佩洛西窜台事件引发全球关注,熊德龙联合全美50多个华侨社团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径“严重侵犯中国主权”。 他在《国际日报》头版发表社论,称佩洛西为“麻烦制造者”,并发起“全球华人反台独联署”,征集到300多万个签名。 然而,这位传奇人物的晚年却遭遇重大挫折。2023年,印尼法院以“信用欺诈罪”判处熊德龙三年十个月监禁,指控他在2014-2022年间通过伪造文件骗取银行贷款1370万美元。 尽管他在服刑前仍向梅州捐赠100万元奖教金,但这一事件给他的人生蒙上阴影。 熊德龙常说:“我没有一滴中国血,但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种文化认同源于养父母的言传身教。 1984年养母临终前,他跪在床前唱起客家童谣《月光光》,让老人含笑离世。 他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对中国的热爱,不仅在海外升起五星红旗,更将子女全部送往中国学习汉语和传统文化。 2025年7月,印尼最高法院驳回熊德龙的上诉,维持原判。此时的他虽已80岁高龄,仍通过律师表示:“来世愿做真正的客家人。” 这个从雅加达街头走出的孤儿,用一生诠释了“文化根脉超越血缘”的真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 他用商业成就证明了客家人的坚韧,用慈善义举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尽管晚年遭遇争议,但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梅州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我的生命是养父母给的,我的灵魂是中国文化塑造的。”这种超越血缘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