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09 01:04:29

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印度卡纳塔克邦那1000辆电动大巴的订单,从头到尾就是一场“老狐狸遇上好猎人”的戏码,印度政府算盘打得震天响,却没算到自己早已掉进比亚迪布下的技术圈套里。 这笔接近3亿美元的单子,印度一开始就没打算按规矩来,毕竟在他们的字典里,对外资“先占便宜再找茬”早成了祖传手艺,可这次碰上的是手握技术王牌的比亚迪,老套路算是彻底失灵了。 印度敢这么折腾,无非是仗着“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的招牌,觉得外资企业想进来就得跪舔妥协。 早几年他们确实靠这招尝到过甜头,英国沃达丰集团2007年的收购案里,印度政府凭空开出20亿美元的税单,官司打了十几年才在海牙仲裁败诉; 2025年初更离谱,直接给德国大众甩了14亿美元的天价罚单,理由是“零部件进口分类有问题”,把大众50多批零配件扣在海关,差点断了人家的供应链。 韩国起亚也没逃过,1.7亿美元的税单说开就开,反正以前的外资企业要么忍气吞声交钱,要么耗不过冗长的诉讼只能认栽。 这次面对比亚迪,印度自然想故技重施,合同刚签就抛出“50%订金拿车壳,余款分两批结”的霸王条款,觉得比亚迪为了进印度市场肯定得让步。 可他们忘了,现在的中国企业早不是当年“求着进市场”的模样了,比亚迪手里的技术王牌硬得很。 单说电动大巴领域,比亚迪2024年海外销量就有3582辆,全球市场份额爬升到23.19%,稳稳坐在出口冠军的位置上。 而且比亚迪的大巴早就卖遍了全球70多个国家400多个城市,伦敦街头80%的电动大巴是它家的,美国市场占了一半,日本更是超过70%,根本不愁没买家。 印度市场看着大,但比亚迪在当地的电动客车份额已经超过80%,换句话说,印度想换别家都没合适的替代选项,毕竟能拿出同等质量、同等价格的企业压根不存在。 这种时候比亚迪哪里还用看印度脸色,直接把付款条款卡得死死的,你爱买不买,有的是国家等着排队下单。 关键是核心技术捏在比亚迪手里,这才是远程锁车的底气所在。电动大巴的命门在电池和电控系统,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全球领先,配套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控状态,远程锁车不过是基础操作。 印度拿到的车壳子就是个空架子,没有比亚迪的电池根本动不起来,就算拿到电池,没后台解锁指令照样是废铁。 这可比单纯催款狠多了,印度卡纳塔克邦交了50%订金只拿到个壳,急着投用只能咬着牙再交20%要电池,以为装了电池就能用,结果还是被拿捏得死死的。 这种“分步交付、步步控权”的操作,比亚迪早就练熟了,之前印度想让比亚迪投资10亿美元建合资厂,比亚迪直接搁置了交易,后来卖大巴干脆要求全款预付,还只收人民币,拒绝波动极大的印度卢比,摆明了就是“我的技术我做主”。 印度宰客套路玩不转的根本,是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变成了“技术输出”,话语权彻底倒了过来。 以前外资企业怕失去印度市场,就算被坑也敢怒不敢言,现在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手里握着全球最顶尖的新能源技术,光电动大巴就累计卖出超11万辆,根本不在乎某一个市场的得失。 反观印度自己,本土车企连像样的电动大巴技术都没有,想搞新能源转型只能靠进口,除了比亚迪,其他国家的产品要么价格高一半,要么续航差一截。 就像2025年比亚迪和印度合作伙伴续签650辆大巴底盘订单时,印度企业连底盘技术都得依赖比亚迪,更别说整车核心系统了。 这种技术代差下,印度的“市场优势”早成了虚架子,所谓的“宰客”不过是自欺欺人,真把比亚迪惹急了,大不了放弃印度市场,反正墨西哥、南非、阿塞拜疆这些国家的订单排得满满当当,阿塞拜疆还承诺每年买200辆,连续买四年。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给印度上了生动一课:以前靠市场地位耍横能占便宜,现在遇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对手,那些小聪明全成了笑话。 比亚迪这招“远程锁车”看着狠,其实只是技术话语权的冰山一角,从全款预付到人民币结算,再到分步交付的控制,每一步都踩着印度的软肋。 毕竟在绝对的技术实力面前,所谓的“市场分量”根本不值一提,印度要是还抱着老一套的宰客思维不放,以后怕是连被拿捏的机会都没有了,毕竟全球能提供顶尖新能源技术的企业,可不会像以前那样惯着它的臭毛病。

0 阅读:287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