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传君在东京电影节上斩获影帝称号,而姚晨却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公开质疑其背后的评审公正性。 一切都很突然也许只是几句随手的评论,一时间却让所有关注点从奖项本身转到另一个奇怪的话题上。姚晨完全没有遮掩,直接在白百何的动态下发言,口气里夹杂着讽刺,仿佛舞台的聚光灯瞬间都偏向了台下的流言。 有人说这不过是情绪失控,一时不服气。可她的每条评论又像是在隐隐暗示,白百何戏份那么重,凭什么王传君能拿?难道真的有人暗中操作?旁观的人一头雾水,毕竟历届电影节并没有说谁演得多谁就得什么奖,重要的还不是表演吗? 其实东京电影节的评选一直挺神秘,什么规则都可能变。去年女主还能同时有俩,今年男主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得解释不清,拿出来举例又乱了。主创团队里的气氛,估计也被这些外界声音搅和得够呛,有的人干脆闭嘴,有的人选择站队,还有人始终摸不着头脑。 但说起来王传君这一路走得不算轻松。他凭《我不是药神》积攒下观众缘,这回的角色据片场工作人员透露,拍摄强度高到每天只睡四五小时。片中有一场情绪崩溃戏,是他临时加的,拍完自己都瘫坐地上。白百何演技一向在线,这部戏里,她几次突然掉泪,同组演员都不敢打扰。你说二人孰优孰劣,他们自己都不好评判,观众更难拍板。 数据摆在那也没什么好辩的。日本观众提前看过点映场,反馈普遍认可王传君的细腻表达,说有些段落甚至让人忘了时间。全球影评网打分接近8。7,但国内能看到片子的人还极少。 有趣的是,这些争议居然在没几个人看过正片的前提下发酵。所谓的“资本施压”,有人搬出投资方资料,查投资背景,有人直接截图评委名单,尝试找蛛丝马迹。不对,有人表示评委名单年年透明,偏偏今年被造出各种悬疑。 放在圈内,流言四起不过常事,只是没想到姚晨会这么直接。网友说,“能不能安静等电影上映?白百何戏份多那又怎样?”可姚晨回怼,“演成这样都不能得,那还拍啥?” 对比起来,王传君在获奖感言里十分低调,反复感谢白百何,甚至强调自己只是团队的一环。可这番“谦逊”,有人说是真,有人却又觉得是姿态。他的支持者却相信只要演技过关,时间会证明一切。 但不少业内人倒站在另一边,谁规定表演归属就该和戏份挂钩?要这样算,有的配角凭一场戏就能封神。电影节不用看名气,也不用理会谁更大牌,最终拼的是那几分钟的打动人心。 这些年类似争议太多,观众有时候也会被带节奏。是不是所有荣誉都靠实力拿到?也许吧,也许不是。看不懂背后操作的普通人,习惯了顺带怀疑一切。 倒也有意思,每年电影节完总有“内幕说”,不知是八卦太多,还是大家都不愿相信真正的偶然。有人突然说,姚晨其实只是替朋友打抱不平,没什么,但照这么闹下去还会有下次吗? 说到底,现在距离这部片子真正公映还有一段时间,到时候好坏自有结论。你觉得这回的争议,会不会把电影本身的光彩淹没?真想问问大家,这样的网络讨论,还能带来什么有用的信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