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通过视频向台湾“远见高峰会”直言:“过去那种可以确信美国总统支持台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同时警告台湾切勿采取任何激进行动,应专注经济发展、远离冲突漩涡。这一来自美国人的警告像雷声风声中的剧烈闪电,再次撕破民进党当局早已岌岌可危的黑暗骗局。危局之下,总能听到一小撮既得利益政客的“豪言壮语”。 在特朗普第二次上台的阴影下,台湾岛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2025年11月5日,第23届远见高峰会在台北开幕,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和学者前来讨论地缘变局。赖清德当局上任以来,大力推动军购计划,2025年国防预算高达6470亿新台币,占GDP的2.45%,包括从美国采购F-16V战机升级和鱼叉导弹。这些举措表面上强化防御,实则加重民众负担。五角大楼年度报告显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响应能力已落后,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达370艘,覆盖第二岛链。欧洲G7公报对台海问题仅作模糊表述,焦点转向乌克兰援助。岛内智库数据显示,如果冲突爆发,美军援助需60天才能抵达,这让依赖美国的旧模式暴露风险。赖清德宣传“民主防线”,却忽略全球供应链中断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台积电等产业首当其冲。这样的背景,让高峰会的讨论显得格外紧迫。 弗里德曼的视频演讲直击要害,他作为《纽约时报》资深专栏作家,以平实口吻剖析特朗普时代下的美中关系。特朗普第一任期有制衡力量,这次则被极端观点包围,导致政策更趋冲动。他支持对华关税原则,认为中国制造占全球三分之一不健康,但批评特朗普执行方式粗暴,如突然加征145%关税后又减免,忽略中国在稀土和磁铁上的垄断优势。弗里德曼提出四层策略:秘密行动避免尴尬、预判对手反制、拉拢盟友集体施压、投资本土研发教育。他强调,美中关系是全球和平基石,自1970年代以来维持大国外相对稳定,现在需领导人每周通话,而非半年一次。世界仍“平”着,科技如光纤和卫星加速互联,ChatGPT等工具证明联系是现实,无法逆转。台湾若卷入,将付出高昂代价。 针对台湾,弗里德曼的建议务实而尖锐。他质疑特朗普是否会保护纽约市区入侵,何况遥远岛屿,引用泽连斯基经历警示依赖单一盟友的陷阱。过去确信美国总统挺台的日子已结束,台湾应低调前行,专注半导体和科技出口这些核心竞争力,避免任何挑衅举动。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环节,才是最佳防御。台湾从资源匮乏的“荒岛”转型为科技重镇,已证明经济路径有效,继续深耕可获更多选项。弗里德曼的观点接地气,提醒岛内别被地缘极端主义拖累,而是像刺猬般低调自保。这番话撕开赖清德当局的宣传外衣,后者热衷将台湾定位“自由世界前线”,推动军购却鲜见经济长远规划。 同一场合,马英九时期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也发表见解,他以数据说话,揭示76年来最大变局。第一,美中军力对比倾斜,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飞机维修延误率20%,舰艇集结需数周,而中国空军巡逻覆盖更广。特朗普团队前顾问强调,岛内须独自支撑两个月,美军方能介入。第二,特朗普引爆全球政治地震,战略或转向收缩,“抗中保台”滑向“软抗中、不保台”。盟友离心,欧洲忙于乌克兰,日本资源有限,G7公报台海表述模糊。第三,美台利益交集缩小,国务院视台湾为外围负债,非核心资产。美国虹吸台积电产业回流,却不愿牺牲士兵。苏起的分析基于公开报告,逻辑严密,呼吁搁置内斗,启动跨海对话,否则“变局”成“残局”。 赖清德当局的回应耐人寻味,他们重申军购决心,却回避峰会直击的核心。2025年军购总额超数百亿美元,宣传“以武拒统”,但忽略预算挤压民生,通胀压力上升。岛内企业家担忧供应链断裂,全球芯片短缺将波及汽车和电子业。弗里德曼和苏起的发言像警钟,暴露“美国必援”假设的脆弱。特朗普优先本土,关税战中连盟友也遭波及,台湾夹缝求生更难。智库报告显示,六成民众支持务实交流,转向“维持现状”而非对抗。这反映岛内共识渐成,政客豪言壮语难掩现实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