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男子借3万块赌博,日息600块。结果到期后还不上,债主持刀上门刺伤了他的手指头,男子自己也准备了刀,持刀连捅债主数下,导致债主死亡。他自称正当防卫,法院咋判? 刘某是个有赌博嗜好的人,哪怕到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他还是会想方设法借钱继续赌下去。 2024年8月3日,刘某又一次决定赌博,这次他向张某借了3万元。 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肯定能凭一次好运翻本,尽管借款时约定的利息极高,日息2%,也就是说一天就要支付200元的利息。 赌博的结果并没有如他所愿。 很快,他就陷入了更深的债务之中,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再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终自然也无法按时还款。 张某作为债主的催债手段越来越激烈,最初的电话骚扰很快变得更加恶劣,甚至开始跟踪刘某,直接出现在他家门口或屋里,给刘某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刘某一度忍无可忍,在2024年10月30日报警,但由于张某没有限制刘某的人身自由,警方只是进行了一次调解,事情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刘某真正感到威胁的是另一位债主——薛某。 薛某在一次协商中,竟然直接用刀威胁并殴打了刘某。 这次暴力威胁让刘某深感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他决定采取自我防卫的措施。 他购买了一把单刃刀,起初把它放在摩托车的后备箱里,但随着春节临近,刘某预感到追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于是他开始随身携带这把刀,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 刘某的“防卫”意识,从最初的念头,逐渐演变成了他有意为之的预防措施。 到了2025年1月26日的晚上,事情终于爆发。 在一次车上与张某的争吵中,张某突然停车,从车内扶手箱里拿出一把刀,刺伤了刘某的右手大拇指。 这一举动标志着张某的行为开始构成了法律上的“非法侵害”,刘某的身体受到了威胁。 当刘某要求停车处理伤口时,张某不仅拒绝,还继续辱骂,并威胁要逼刘某还钱。张某的行为变本加厉,继续持刀威胁,这种持续的侵害让刘某感到自己无法再容忍下去。 在局势的升级下,刘某最终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刀,反击了张某。 这一刀不仅是对张某侵害行为的自卫反应,也标志着两人冲突从言语和威胁,变成了实际的暴力对抗。 最关键的法律问题出现在刘某刺伤张某后。 当刘某尝试逃离时,张某抓住了刘某的衣服不放,并将刘某从车内拖到车外。 张某是否仍持刀成为了判定刘某后续行为性质的关键。 如果张某在此时还持刀,刘某的反击就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但如果张某仅仅是徒手阻拦,那么刘某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防卫过当。 张某倒地后,依然没有松手。 处于极度恐慌之中的刘某,在情急之下用刀连续刺向张某的上半身,直到张某松手并倒地。 此时,张某的行为是否仍然构成对刘某的致命威胁,直接决定了刘某是否能够在法律上获得正当防卫的保护。 如果张某当时没有武器,刘某的连续捅刺就可能被视为过度反应,甚至是故意伤害。但如果张某手中仍持刀,刘某的反击则更具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刘某并没有在张某倒地后逃跑,而是立刻拨打了120和110报警求助。尽管如此,张某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而刘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提起公诉。 这起案件不仅仅是对刘某个人行为的法律审判,更是对“正当防卫”法律制度在复杂极端情况下适用的深刻探讨。 案件最终的判决,将依赖于对那一瞬间事实的详细还原。 尤其是张某是否仍持刀,以及刘某是否过度反应,这些关键细节将决定刘某是否能够获得法律上的正当防卫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