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在印度有人击毙了一头吃人老虎,然而,当大家检查老虎尸体时却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只老虎原来是住在尼泊尔的,当年在尼泊尔扎姆帕瓦特村,就陆续有人莫名其妙地失踪,但最后大家只找到了他们的衣服和遗骨,而且骨头上都带有很深的牙齿咬痕……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只老虎吃人并非天性,尸体上的一个细节,揭开了它沦为“食人魔”的无奈。 事情得从尼泊尔的扎姆帕瓦特村说起,那两年村里的日子彻底乱了套,先是有人去山上砍柴再也没回来,后来连在自家田埂上干活的村民也会突然消失。 大家结伴去找,只捡到散落的衣服和带咬痕的骨头,骨头边缘的齿印又深又齐,一看就是大型猛兽留下的。 村长让大家出门必须凑够十几个人,连取水都得轮流放哨,可老虎跟成了精似的,居然敢在白天扑向正在割草的妇女,当着众人的面把人拖进树林。 尼泊尔国王听说后震怒,调了上千士兵进山围剿,可那片山区全是陡峭的峡谷和茂密的树林,老虎对地形比士兵熟多了,每次包围圈刚形成,它就顺着隐秘的山涧溜之大吉。 士兵们搜了大半年,连老虎的影子都没摸清,反而有两个巡逻兵被偷袭,村子里的恐慌更甚,没人想到,这只老虎竟悄悄越过边境,跑到了印度的山林里继续作恶。 到了印度境内,它的胆子更大了,刚开始还只在夜间偷袭独居的农户,后来干脆在傍晚时分埋伏在路边,专挑赶路人下手。 当地村民吓得不敢出门,田里的庄稼烂在地里,连寺庙的香火都稀稀拉拉。 印度当局贴出高额悬赏,来了一批又一批猎人,可要么找不到老虎踪迹,要么刚靠近就被它察觉,有个猎人还没来得及举枪就被扑伤了胳膊。 直到后来请来了有经验的猎人科比特,事情才出现转机,他没像其他人那样盲目搜山,反而先去扎姆帕瓦特村和印度的受害地走访,慢慢摸出了老虎的规律。 它从不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作案,活动范围能覆盖几百平方英里,而且特别擅长利用地形隐藏自己。 科比特想出个法子,让村民在峡谷周边敲锣打鼓制造声响,把老虎往预设的伏击圈赶。 那场对峙特别惊险,老虎被惊动后直奔峡谷口,朝着科比特的方向猛冲过来,距离只剩几步远时,接连几枪才把它放倒。 众人围上去检查尸体,首先发现的就是它的“籍贯”线索,老虎耳朵上有块旧伤疤,和尼泊尔村民描述的那头猛兽一模一样,这下实锤了它就是扎姆帕瓦特村的元凶。 更关键的秘密藏在它的嘴里,大家掰开老虎的嘴才看到,右边上面的犬齿断了半截,下面的那颗直接齐根折了,断口处早就结了痂,显然是旧伤。 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这意味着老虎再也没法捕猎野猪、鹿这类跑得快的猎物,尖锐的犬齿本是它撕开猎物的利器,没了这本事,在野外根本活不下去。 这就解释了它为什么专挑人下手,人类没有尖牙利爪,对老虎来说捕猎难度低太多,一旦尝过甜头,就再也改不了习性。 科比特后来分析,这只老虎最初应该是在捕猎时摔进了峡谷,磕坏了牙齿,饿到极致才对人类下了手,而当时山林里的猎物本就因为砍伐变少,更是把它逼上了绝路。 这事儿也戳破了“老虎天生吃人”的误区,自然界的老虎对人类其实很警惕,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攻击,这只跨两国作恶的老虎,更像是被生存压力逼出来的悲剧。 后来科比特自己也变了,不再随便猎杀老虎,反而成了保护者,他大概也明白,比起猛兽的獠牙,人类对自然的侵占才是更大的隐患。 扎姆帕瓦特村的遗骨和印度山林的枪声,最终都指向了同个答案。 这只老虎的秘密,不只是跨两国的作案轨迹,更是人虎争地的残酷缩影,那些齿痕里藏着的,既有猛兽的绝望,也有人类忽视自然规律的代价。 参考资料:海南特区报数字报《印度击毙"吃人虎"惹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