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11月10日才正式生效。在未来一年内将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同时保留10%的加征关税税率。 东方大国这招“以退为进”,表面看是给美国商品松了点劲,实则每一步都算得精准。暂停那24%的关税,这挑的都是咱们日常用得上、企业离不开的东西,就比如大豆、汽车上的变速箱和传感器,还有些高端化工原料。 就拿大豆来说,咱们每年要从美国买不少,要是24%的关税真恢复了,进口成本一下就涨上去,最后超市里的食用油、肉价都可能跟着贵,国内那些大豆加工厂也得跟着发愁。 还有汽车零件,现在咱们的新能源车卖得火,可有些关键部件得从美国进口,关税降下来,车企成本低了,车子在国外更有竞争力,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这绝不是全让出去了,保留那10%的关税才是关键。这部分关税卡的是高科技相关的商品,既保护了国内正在发展的高端产业,又等于手里还攥着筹码,没把话说死。再看那五天缓冲期,更是卡得恰到好处。 这五天里,美国农民想着赶紧把仓库里的大豆运出来,零售巨头比如沃尔玛、塔吉特得算算账,要是不抓紧对接,等政策生效前的窗口期过了,成本又得上去,尤其是马上要到圣诞采购季,货架可不能空着。这些美国企业一着急,自然会给他们的政府施压。 这种玩法可不是第一次用,之前中美在瑞典谈关税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门道。那回双方约定延长90天的缓冲期,结果美国的采购商赶紧跑到广交会下单,生怕错过机会。 有个做灯饰的老板就说,美国客户兜了一圈东南亚,还是回来找他们,因为找不到能替代的货源,就算加关税也划算。这说明咱们心里有底,知道中国制造的优势不是随便能被取代的,所以敢先退这一步。 另外,今年年初特朗普上台后把关税加到57%,结果呢?美国自己的企业成本飙升,消费者买东西贵了不少,农民的大豆没人收购,最后还是他们主动找咱们谈。当时咱们早有准备,早就把大豆采购转向了巴西、阿根廷,这才有了谈判的底气。 这次暂停部分关税,也是因为咱们这些年把贸易路铺得更广了,对欧洲、东南亚的出口都在涨,对美国的依赖没那么大了,所以退一步不怕被拿捏。 美国那边其实早就扛不住了,从2018年开始打贸易战,他们的农民损失惨重,大豆卖给咱们的量比以前少了近一半,政府每年得拿一百多亿美元补贴才稳住局面。那些美国大公司更头疼,像苹果、特斯拉,不少零件都是在中国制造了再运回去,高关税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加钱,最后还是企业和老百姓买单。 之前美国CPI一直降不下来,零售巨头天天给政府写信,说再不降关税,圣诞季的货架都要空了,这都是实在的压力。 咱们这招正好打在他们的痛点上,暂停24%关税能让美国农民、零售商先松口气但保留的10%又提醒他们,想全松绑没那么容易。 这五天缓冲期就是让这种矛盾在他们内部发酵,企业催政府妥协,政府要是硬扛,国内的不满情绪就会起来;要是让步,又得在谈判桌上给咱们回应。这种局面下,美国不管选哪条路,咱们都占了主动。 而且这步棋还兼顾了咱们自己的情况,这两年国内工业领域有点通缩压力,暂停部分关税能让企业少花不少进口成本,算下来一年能省几百亿美元,正好帮企业缓口气。同时又不放弃对高端产业的保护,那10%的关税就像一道门槛,挡住了可能冲击国内产业的商品。 之前中美在韩国釜山见面谈贸易,咱们也是先承诺买大豆,换得美国在科技出口上松口,最后两边都有台阶下。这次的路数和那次一样,都是先给点实惠,再谈更核心的问题。 毕竟现在全球经济绑在一起,真要彻底闹僵,谁都没好处。咱们这招“以退为进”,既稳住了自己的民生和企业,又把谈判的主动权攥在手里,还让美国不得不跟着咱们的节奏走。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