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力确实肉眼可见。2025 年湾区半导体博览会上,国产企业集体亮出硬核成果:新凯来一口气推出 31 款半导体设备,覆盖刻蚀、薄膜等关键环节,其子公司研发的 EDA 软件还把芯片设计周期缩短了 40%。 万里眼发布的超高速示波器,性能直接冲进全球第二梯队,能支持 5 纳米先进制程的研发。这些突破不是孤立存在的,深圳专门设立 50 亿元产业基金,龙岗区规划 138 公顷的半导体集聚区,已有 215 家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截至 2024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 5.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5%,全球市场占比首次突破 10%,出口额更是创下 1.1 万亿元的新高。 但把这些科技投入解读为 “忽视民生”,显然是误解了中国的发展逻辑。科技突破带来的产业红利,正在快速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动力。 深圳半导体产业规模半年就增长 16.9%,达到 1424 亿元,这样的产业扩张直接带动大量高质量就业,仅龙岗的产业集聚区就将提供数万个工作岗位。 更重要的是,半导体技术的突破让各类民生产品更普惠:国产芯片降低了智能手机、家电的生产成本,新能源汽车因为核心技术自主化,价格逐年亲民,2024 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市占率已达 21.3%。这些变化实实在在提升着普通人的生活品质,也让内需市场更有活力。 中国的发展战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号召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民生保障的投入一直在加码。半导体产业的全链条突破,不仅让中国在全球 “原子世界” 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更构建起强大的产业根基,而这正是扩大内需的底气所在。 高盛集团全球总裁曾评价,中美企业形成 “比特世界” 与 “原子世界” 的互补竞争,中国在实体产业的优势,恰恰能为民生改善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就像华为鸿蒙系统突破 10 亿设备数,既推动了科技自主,又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便捷的智能生活;宁德时代 38.1% 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既支撑了新能源转型,又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那些质疑声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经济格局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才是保障民生的长远之计。当某些国家动辄用技术封锁施压,中国的 “超常规措施” 本质上是为发展筑起安全屏障。 2025 年的数据显示,已有 116 家半导体企业登陆科创板,获得近 3000 亿元融资,这些资本最终转化为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而这一切都在反哺民生 —— 更稳定的就业、更优质的产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与民生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成就的共同体。中国用实实在在的产业数据和民生改善证明,优先突破关键技术,正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激活内需。这样的发展路径,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展现了大国长远布局的智慧。 那么在你看来,科技自主和民生改善之间,还能找到哪些更紧密的结合点?你身边有哪些科技进步带来的民生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