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本排放核水的风波仿佛还在昨天,起初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超市货架连夜清空、日料店纷纷下架相关食材,一时间日本水产行业陷入“寒冬”。可如今两年过去,核水已悄无声息污染了更多海域,令人费解的是,日本海鲜不仅没滞销,反而不愁出口,我们身边的海鲜市场里,各类“进口海鲜”依旧琳琅满目。难道日本真的找到了什么“破局妙招”,另辟蹊径打开了销路? 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套路的精准叠加。最核心的一招便是“市场转移+转口洗白”,中国市场关闭后,日本立刻将目光投向北美,2025年1月对美扇贝出口量激增129%,价格飙涨89%,美国硬生生接下了昔日中国的份额。同时,越南、墨西哥成了“加工中转站”,日本海鲜运到这里剥壳包装,换个“越南制造”“墨西哥直供”的标签,就摇身一变成了“第三国海鲜”,轻松避开监管壁垒,这招让日本对越南的扇贝出口短时间内暴涨7.9倍。 政府的“真金白银”补贴更是关键推手,日本砸下上千亿日元救济渔民,还在全球70多座城市办产销会,连首相都带头吃海鲜“作秀”。更值得警惕的是检测漏洞,日本只盯着氚浓度宣传“达标”,却对锶-90等难清除的核素避而不谈,而越南等中转地检测标准宽松,基本靠日方“自证清白”。前几天逛超市,看到一款“进口冻虾”价格比国产低三成,导购含糊其辞的“远洋捕捞”,细问才知是“日本海域周边加工”,这种信息模糊让消费者难辨真伪。 消费者的“记忆淡化”也给了市场可乘之机,时间久了,恐慌感褪去,加上高端日料店的营销包装,不少人抱着“偶尔吃一次没事”的侥幸心理。但这看似繁荣的出口数据,实则是畸形的“空中楼阁”,过度追求大规格海鲜导致海洋资源透支,转口贸易的灰色操作更是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这种靠“换马甲”“钻漏洞”撑起的出口奇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核污染的影响远未结束。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