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晚全红婵在十五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以第五名收官的消息,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她能全程坚持比赛完,就是最棒的。 对她而言,这次伤愈复出后能站上跳台,从容地完成每一次起跳、翻腾、入水,本身就已经是一场胜利。 要知道,这是全红婵时隔183天重返赛场。自从五月因旧伤复发和身体发育的双重挑战暂别赛场,她面对的是一场硬仗。她的身高从东京奥运会时的1米43长到了1米60,体重也从38公斤增至48公斤。 对跳台运动员而言,每增重一公斤,起跳高度就可能减少2厘米,空中重心控制变得异常艰难。她曾稳定的高难度动作207C,得分一度起伏很大。 为了控制体重,她的饮食精确到克,“早晨吃两个蛋清和半片面包,午餐是100克鸡胸肉和50克米饭”,每天要称重多次。奥运冠军高敏都感叹这种自律的苛刻。 然而,比身体挑战更严峻的是外界杂音。有人仅凭体型变化就断言她“到了退役阶段”。但全红婵用行动回应:在女子团体赛中,她与搭档王伟莹以第一名的成绩帮助广东队夺金;预赛她与搭档在第五轮选择难度系数3.2的5253B动作,获得75.84分,以总成绩第三晋级。 赛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三个字:“我真棒!” 这简短的自白,是一种自我的肯定,也是对质疑的淡然回应。 对真正懂她、爱她的观众而言,婵宝是否拿到奖牌早已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她在经历伤病和发育关的磨砺后,依然能站在跳台上专注比赛,赛后还能开心地笑出来。 她的善良、直爽,以及心理素质中那份难得的纯粹,让她能摒除杂念,专注于跳水本身。这种真实的本能,或许正是她赢得深厚喜爱的核心。 全红婵的复出故事,早已超越了对奖牌的单纯追逐。它展现了一名运动员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如报道中提及的3D动作捕捉、AI水花预测系统等)、极致的自律和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在逆境中一步步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体育精神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高居领奖台的辉煌,更在于面对困境时再次出发的勇气和坚持。18岁的全红婵,正用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