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洞察观史 2025-11-06 18:57:38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 两年前日本刚排核污水那阵,网上骂声能把热搜榜掀翻,不少人预言 “日本海鲜要烂在码头”。   结果最近看数据差点惊掉下巴,2025 年出口总额居然悄悄回暖了。   这哪儿是大家忘了怕啊,分明是日本把海鲜玩成了 “换马甲” 的戏法,里面的门道得好好扒一扒。 咱先把排海后的出口家底算清楚,数据可比说法实在多了。   2023 年 8 月刚排海时,中国直接全面禁运日本水产品,当时日本海鲜出口额一下跌到十年新低,不少渔民愁得直跺脚。   可 2024 财年水产白皮书里藏着猫腻:全年出口额 3609 亿日元,看着比前一年降了 7.5%,但细分市场全是 “东边不亮西边亮”。   对中国出口只剩可怜的 2%,但对美国、法国这些欧美国家的销量蹭蹭涨,东南亚市场更是成了 “救命稻草”。 这波 “死而复生” 根本不是靠 “安全” 背书,而是日本政府和企业联手搞了三重套路。   最直白的就是砸钱铺路,日本专门拿出 1007 亿日元搞 “水产业守护” 政策,其中 156 亿直接用来开拓新市场。   企业去美国谈生意,政府帮着对接客户;出口东南亚的海鲜,人工费都给补贴,相当于用纳税人的钱给海鲜 “买船票”。   咱普通人觉得这钱花得冤,可对急需销路的水产商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更绝的是 “曲线救国” 的转口贸易,把海鲜玩成了 “换马甲” 的戏法。   日本海鲜先运到越南、泰国这些第三国,换上 “东南亚产” 的标签,摇身一变就敢往全球卖。   有业内人透露,你以为吃的是冰岛鳕鱼,搞不好是绕了大半个地球的福岛产海鲜。   更隐蔽的是直接在海外建厂,把原料运过去加工,贴上 “本地制造” 的标签,监管再严也难查源头,这操作真是把 “钻空子” 玩明白了。 最让人无语的是钻各国标准的空子,把 “安全” 变成了可操纵的数字游戏。   不同国家对海鲜里铯的限制差得离谱,韩国卡得严,100 Bq/kg 就不让进;美国和欧盟却放宽到 1200、1250 Bq/kg。   日本直接精准瞄准这些 “宽松市场” 发货,还自己搞了个 “放射性检测证明”,再贴个欧美认可的 ASC 标签,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还真以为有多安全。   这哪儿是证明安全,分明是找 “宽松的裁判” 比赛。   可再花哨的套路也遮不住心虚,出口回暖的背后全是 “拆东墙补西墙” 的假象。   有人可能会说 “国际原子能机构都背书了,怕啥?” 这话可太天真了。   日本的 ALPS 处理系统连 62 种放射性核素都去不掉,更别提事故污染水里还有 200 多种核素。   这些物质跟着洋流跑,早就扩散到韩国、美国西海岸了,只是短期内没出大问题,长期风险谁也说不准。   而且全球海鲜市场的变化也帮了日本的忙,算是 “趁虚而入”吧。   2025 年印尼因为监管问题,虾类出口直接崩了,产地价格跳水。   厄瓜多尔、越南的大规格虾又供应短缺,价格涨得厉害。   日本正好把自己的海鲜降价甩卖,填补了部分市场空白。   这哪儿是日本海鲜受欢迎,分明是其他供应方掉了链子。 不过消费者的 “安全焦虑” 也没真消失,只是被套路蒙住了眼。   这可就给了 “换马甲” 的海鲜可乘之机,你以为买的是东南亚直供,其实可能是 “日本原产 + 第三国换装” 的混搭款。   说真的,现在买海鲜不比拆盲盒简单。   日本这波操作给全球提了个醒,海鲜贸易里的 “套路” 比海水还深。   各国也开始反击,2025 年海鲜追溯系统的使用率比两年前涨了 50%,中国和俄罗斯还在加大海洋养殖力度,进一步压缩日本的市场空间。   毕竟真金不怕火炼,要是日本海鲜真的绝对安全,犯得着花这么多钱换马甲、找宽松市场吗? 你买海鲜会特意查产地和检测报告吗?我前几天在超市看到 “越南产扇贝”,价格比平时便宜不少,差点就买了。   后来想起这篇稿子的素材,赶紧扫了下追溯码,虽然没查出问题,但还是果断放下了。   不是小题大做,主要是不想给 “换马甲” 的海鲜买单。 所谓的出口回暖,本质是日本把核事故的成本转嫁给了全球消费者和海洋生态。   砸钱拓市场、换标签转口、钻标准空子,这些套路能撑一时,撑不了一世。 海洋是全人类的,不是某个国家的 “下水道”,更不是用来消化核污染成本的垃圾桶。   咱们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买海鲜多查一步产地,毕竟健康从来不是 “碰运气” 的事。 信息来源: 海关总署网站——2025-06-29日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140号 时代周报——2024-6-26福岛核污染水排海10个月:累计排放4.6万吨,对华海产品出口锐减近6成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