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怕癌症找上门,可为啥有些老人活到七旬仍身体硬朗、未沾癌边?难道真的全靠基因运气?最新一项覆盖 20 万老年人的追踪研究打破了这种认知 ——70 岁后未患癌的人群中,90% 都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轨迹和生理状态,这三个特征并非遥不可及,却被多数人忽视。 很多人觉得癌症是 “天命”,却不知道慢性炎症才是衰老与癌症之间的关键纽带。《Science》2024 年的研究证实,衰老免疫系统引发的慢性炎症,会通过IL-1α/IL-1β 炎症通路推动癌症发展,哪怕是年轻人,接触这种炎症环境也会增加患病风险。这些长寿无癌的老人,体内C 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长期处于低位,这与他们不熬夜、少生气、避免长期劳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正如中医所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稳定的内环境能减少炎症对细胞的持续伤害。 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是第二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特征。《自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代谢环境污染物产生促癌物质,而健康老人的肠道中,有益菌占比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乳杆菌等菌群能抑制致癌物转化。他们大多保持着 “粗茶淡饭” 的饮食传统,很少吃过度加工食品,这种习惯让肠道菌群多样性得以维持,既能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癌细胞增殖,又能减少有害物质停留,这与中医 “脾胃调和,百病不生” 的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个特征藏在日常主食里,那就是全谷物替代精制主食的饮食习惯。《柳叶刀・公共卫生》的全球研究显示,高精制碳水摄入者的癌症死亡率是全谷物摄入者的两倍,而这些健康老人每日主食中,糙米、燕麦、豆类等占比不低于 50%。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试验证实,这种饮食调整能让炎症指标下降 28%,还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难怪民间常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粗为健”。 很多人天天喊着防癌,却在小事上掉以轻心:顿顿精米白面、熬夜追剧、久坐不动,任由慢性炎症累积、肠道菌群失衡,等到身体发出信号时已追悔莫及。这些长寿无癌老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防癌从不是靠昂贵的保健品或复杂的疗法,而是藏在三餐、作息和心态里的日常选择。 中医讲究 “治未病”,现代医学强调预防优先,两者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健康是长期管理的结果。这三个特征看似普通,却能通过调节免疫、改善代谢、清除隐患,为身体搭建起防癌屏障,而且无论多大年纪开始调整,都能看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