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浓眉大眼的苹果公司居然偷税漏税,而且数额巨大! 10月20日,印度税

娱妮相约娱乐 2025-11-06 09:59:36

真没想到,浓眉大眼的苹果公司居然偷税漏税,而且数额巨大! 10月20日,印度税务部门要求苹果以3830亿美元全球营收以及957亿美元利润(2024财年数据)作为课税基础,按印度产能占比25%测算,算出其利润约为239.25亿美元,然后结合印度17.1%的综合税率,要求苹果公司缴纳41亿美元的所得税。 这波操作有多离谱?咱们大可以先看看印度掏出的 “法律依据”。 其援引的是 1961 年《印度所得税法》中一条压箱底几十年、极少启用的老法条,如今突然被翻出来当作尚方宝剑。 按国际通行规矩,征税大多遵循 “在哪赚钱在哪交税” 的原则,即便是跨国公司,也该按本地实际营收和利润计税,哪有直接拉上全球业务盘子分摊税款的道理? 可印度偏不,硬是从这条老法条里解读出 “外国公司在印有生产设备,就能对其全球利润征税” 的说法,这波 “老法新用” 的套路,简直把法律当成了能随意拉扯的橡皮筋。 所谓 “25% 产能占比” 的测算,本身就透着不小的水分。 按 2024 年实际数据,苹果代工商在印度生产的 iPhone 仅占全球总组装量的 15%;即便到 2025 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也刚达 21%—— 所谓的 25%,不过是尚未实现的未来目标。 但印度税务部门不管这些,硬是拿着预期数据当现实依据,提前把 “应收税款” 算到了头上,这种 “超前征税” 的思路,着实让人开了眼界。 至于 17.1% 的综合税率,表面看比印度普通企业 29.75% 的实际税率低不少,可架不住计税基数是被强行扩大的全球利润,里外里算下来,比按正常规矩征税要狠得多。 苹果这事儿绝非个例,在印度,跨国企业遭遇这样的 “特殊关照” 早有传统,谷歌和微软都曾是亲历者。 2022 年,印度反垄断机构以违反竞争法为由,给谷歌开出 2.75 亿美元罚单;没过两年,又因游戏公司指控再次对其展开调查,折腾得谷歌在印业务拓展处处受限。 更早的 2008 年,微软也尝过类似滋味:印度税务部门以 “交税不足” 为由开出 70 亿卢比罚单,次年又要求其补缴 9000 万美元所得税,理由是 “未如实上报收入”,把当时正全力开拓印度市场的微软搅得鸡犬不宁。 这些案例摆在一起,很容易看出印度对待外资的套路:先抛橄榄枝吸引企业入局,等企业砸下真金白银扎了根,再拿出各种 “说法” 收割一波,活脱脱是 “先喂糖再拔牙” 的操作。 苹果之所以会成为被瞄准的 “肥羊”,说到底是因为它在印度砸下的沉没成本太多,早已难以脱身。 为将产能转移至印度,苹果联合富士康、塔塔等企业建起 5 家工厂,投入资金超百亿美元;到 2025 年,印度工厂已能生产全系列 iPhone(包括高端 Pro 系列),仅去年一年,就在当地造出价值 220 亿美元的 iPhone。 这些投入不光是建厂买设备,还带动了印度 100 多万个就业岗位 ——2025 年印度电子产品出口额预计达 740 亿美元,苹果一家就贡献了其中的 18%。 这么大的业务摊子,这么多的关联利益,苹果就算对着 41 亿税单再生气,也不敢轻易喊 “跑路”:真要是撤资,之前的投入全得打水漂不说,全球供应链都得跟着乱套。 印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如此有恃无恐地拿出老法条施压。 对比之下,苹果当初放着的中国市场,简直是另一番天地。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 79% 的 iPhone 仍要靠中国生产,而且中国工厂的良品率比印度高出 10%,供应链成熟度、工人效率都不是印度能比的。 但中国的税收政策始终明明白白,从不会突然翻出几十年前的老规矩搞 “突袭”,政策稳定性就摆在那儿,企业不用天天担心被 “秋后算账”。 苹果当初一门心思想分散产能、降低成本,非要往印度这个 “看似划算” 的地方钻,如今撞上 41 亿税单,也算是为自己的选择买了单。

0 阅读:62
娱妮相约娱乐

娱妮相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