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专家!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表示,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

烟雨评社 2025-11-05 16:29:08

这才是真专家!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表示,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网友认为句句说到老百姓的心声上!一定要增加人民的收入,不然的话,这个矛盾会越积越大。 要理解吴晓求教授这话的分量,得先看看当下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现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是 4.1%,虽然保持增长,但部分群体的收入压力不小。 灵活就业人员里,有 38.2% 表示近半年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不少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反映 “订单少了,到手的钱还不够油费和平台抽成”;还有一些传统制造业工人,受行业波动影响,每月实际收入比年初少了 500 到 800 元。 与之相对的是,消费市场虽有政策刺激,比如发放消费券、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但效果却没达到预期,9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 2.8%,低于市场预期的 3.5%,不少商家吐槽 “券发出去了,顾客还是舍不得花钱,连日常的米面油都只买打折的”。 为什么刺激消费的政策没达预期?关键就像吴晓求教授说的,“没收入哪来的消费力”。就拿消费券来说,很多地方发的是 “满 200 减 50”“满 500 减 100” 的大额券,可对收入紧张的人来说,就算有补贴,也拿不出 150、400 元的本金。 家电以旧换新虽然能省几百块,但一台新冰箱、新洗衣机动辄几千元,对每月要还房贷、养孩子的家庭来说,还是 “不敢下手”。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上个月领了 200 元餐饮消费券,最后只用来买了两箱牛奶,不是不想用,是真的没钱出去下馆子,连买菜都尽量挑傍晚打折的。” 这种 “有补贴但没能力消费” 的情况,正是当前刺激消费政策面临的尴尬。 吴晓求教授提到的 “矛盾越积越大”,其实反映在消费结构的变化上。以前大家还会偶尔买些非必需品,比如新衣服、护肤品,现在更多人把消费集中在 “吃、住、行” 这些刚需上,非刚需消费占比持续下降。 2025 年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 3.2%,服装鞋帽类下降 1.8%,而粮油食品类增长 6.5%,这种 “刚需涨、非刚需跌” 的趋势,说明老百姓在主动压缩开支,应对收入不确定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储蓄率还在上升,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 12.7 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 2.1 万亿元,很多人表示 “多存钱是为了应对万一失业、生病的风险,哪敢随便花”。这种 “不敢消费、不愿消费” 的心态,若不通过增加收入来缓解,只会让消费市场更难激活。 网友之所以觉得吴晓求教授 “说到心声上”,是因为他点破了 “消费依赖收入” 的本质。之前不少刺激消费的思路,总想着 “怎么让老百姓多花钱”,却忽略了 “老百姓有没有钱可花”。 就像有网友说的:“与其发消费券,不如给低收入群体涨点工资、加些补贴,钱真到了口袋里,不用刺激也会花在该花的地方。” 这种想法并非个例,某平台发起的 “你认为刺激消费的关键是什么” 投票中,68.3% 的人选择 “增加居民收入”,远高于 “发放消费券”(18.5%)和 “降低商品价格”(13.2%)。 其实吴晓求教授的观点,也契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需求。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 之一,但消费的基础是收入。如果只盯着 “刺激消费”,却不解决 “收入来源” 问题,就像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持续。 近年来,各地也在尝试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技能培训、扶持中小微企业带动就业等方式增加居民收入 ——2025 年已有 16 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 8.3%。 全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 2000 万人次,帮助不少人掌握新技能、找到新工作。这些举措虽然起效需要时间,但正是解决 “消费难题” 的根本方向。 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刺激消费不能 “本末倒置”,只有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大家对未来收入有信心,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活起来。吴晓求教授的直言,不仅是对当前政策的理性反思,更提醒着 “增加收入才是激活消费的关键”。 未来若能在提高居民收入、稳定收入预期上多下功夫,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 “想消费却没钱” 的矛盾,让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信源:中国经济网。吴晓求:百姓无收入时刺激消费不可取,应优先增加收入

0 阅读:46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