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这事儿说白了,真不稀奇。两架飞机,一架“海鹰”直升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前后脚掉海里,时间差不到一小时,位置也没差多远。你说巧不巧?可别再扯什么神秘武器、电磁攻击了,听着像评书,唬唬外行还行。 在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里就指出,2024 年光是大型侦察机就来南海侦察1000架次,航母战斗群来了8次,还搞了110次大型演习,算下来几乎天天在这片海域转圈圈,恨不得把甲板磨出火星子。 这高频次折腾真不是闹着玩的,出事的两架飞机都来自“尼米兹”号航母。2024年10月26号下午,先是14点45分,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执行任务时栽进海里,才过半小时,3点15分,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刚起飞就跟着掉了下去。好在人都救上来了,但这连环事故冷战后都少见。 特朗普当时还在吉隆坡吹牛,后来甩锅说“燃油质量不好”,可这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其他舰载机用的是同一批油,照样正常飞,哪会偏偏就这两架出问题?懂行的都知道,两种不同机型同时因燃油故障坠毁,概率几乎为零。 真正的问题出在“尼米兹”号自己身上。这船1975年就服役了,2024年正好50岁,早该退役歇着,却被硬拉着超期部署7个月。南海又热又潮,老船管线老化,储油罐生锈,燃油过滤系统都失灵了。舰员更是累得够呛,维护从一周三次减到一次,小故障堆成了大问题。 这也不是特例,光F/A-18系列战斗机一年就摔了7架。装备超期、人员疲劳、预算跟不上,美军自己把自己逼到了这份上。高强度对峙带来的压力,更让操作失误风险直线上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