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

木槿论事 2025-11-04 16:56:47

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那天的节目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时事讨论,没想到最后成了一场“身份崩塌”的现场直播。   李约翰,这位在澳大利亚名气不小的华裔教授,一直以“反华学者”的姿态活跃在媒体圈,他在节目开头照例信心满满,谈中澳关系,说得头头是道,还摆出一副“我最懂中国”的样子。   可没想到,仅仅一句突如其来的提问,就让他几十年精心营造的“主流人设”瞬间坍塌。   李约翰的履历看着挺风光,1973年生在马来西亚怡保,6岁随家人移民澳洲,后来一路念到牛津博士,回国后进了澳洲国立大学当教授,还当过外长顾问。   表面看,是标准的“移民成功典范”。   但他真正的“出圈”,靠的不是学术实力,而是那套反华言论。   他写书、发报告、上节目,专挑中国的毛病放大,编出一堆“威胁论”“渗透论”,在澳洲主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   对那些需要一个“懂中国、敢骂中国”的人来说,他简直就是“黄金配角”。   于是,李约翰把这事当成了事业,他反复在各种节目里攻击中国,说得越狠,收视率越高,邀请越多,甚至成了政府智库的座上宾。   久而久之,他真以为自己完全“融入”了西方社会,可那天的节目,彻底撕掉了他自以为的保护壳。   主持人当时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中澳真的开战,澳大利亚政府是否会像二战对待日裔那样,把所有华裔都关进集中营?   这话一出,李约翰明显愣住,他慌了神,连声辩解:我是澳大利亚人,不是华人,我交税、拿澳洲护照、我忠于这个国家。   说得越急,声音越颤,逻辑也越来越乱,主持人听着反倒笑出了声,这让节目在播出后直接爆红。   短短几十秒,就足以让这位“反华先锋”彻底塌房,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评论区一片冷嘲热讽,有人笑他“演砸了”,有人说这是“现世报”。   而在澳洲华人社区,反应更复杂,有人愤怒,骂他忘本;有人叹息,说他不过是“拼命想融入,却被现实打脸”。   随后墨尔本、悉尼出现烛光守夜和联署活动,主题叫“我不是李约翰”,签名人数几天破十万,人们要的不是替他辩解,而是反对这种“用血统定义忠诚”的荒唐逻辑。   但对李约翰本人来说,这次“事故”就是毁灭性的,媒体邀约骤减,他删帖、退访、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那段视频早成了互联网的“集体记忆”——每隔几天就有人拿出来调侃他当时的表情,那种慌张、恐惧、撇清的样子,比任何一句道歉都更刺眼。   有人总结说,李约翰的坍塌,其实是三重错位叠加的结果,首先是叙事错位,他靠“反华”发家,靠着渲染“中国威胁”吃饭,一旦遇到现实的忠诚考题,话术就不灵了。   其次是身份错位,他以为靠否认自己的根就能融入主流,却没明白肤色和血统在危机时刻会成为最先被质疑的标签;最后是平台错位——商业媒体追求戏剧效果,从来不会帮你留面子。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送进集中营;冷战时期,美国掀起麦卡锡主义,成千上万人因为被怀疑“亲共”丢了工作。   而今天,在“对华警惕”情绪被煽动的氛围里,类似的忠诚测试又开始死灰复燃。   只要国际局势一紧张,那些曾经高喊“我们是澳大利亚人”的华裔,随时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   这件事让很多人重新审视一个老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认同?   李约翰以为反华能证明他“属于这里”,但那不过是镜花水月,真正能让人被接纳的,从来不是跪舔或自我否定,而是实力、尊重与平等。   而当一个社会连质疑都要看脸皮肤的时候,再多的口号都只是伪装。   这场荒诞的直播闹剧,最终留给人的不是笑点,而是冷思考,李约翰的失败,不只是一个人的尴尬,而是一整个社会的镜像。   当一个人必须用否定自己来换取位置,这个体系本身就已经出问题了。   种族偏见一旦被政治点燃,谁也逃不掉,李约翰拼了半辈子去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结果被一句话逼回了起点——这一刻,他不是学者,也不是“澳洲人”,只是一个被偏见撕开的可怜符号。   而这,才是整件事最真实、最讽刺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