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

木槿论事 2025-10-30 18:52:47

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说:“我发现同样是外国军舰擅闯南海,中国对日本的的态度和其它国家完全不一样。对其它国家都是喊话驱离,对日本“咣咣”就是两炮,虽然不是直接对着军舰打,是打军舰前方的水面,但那可是实打实的真炮弹。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郭正亮这话一出立马炸了锅,别人闯进来,最多听见喊话驱离,或者看到中国海警跟着尾随;可日本一靠近,直接“咣咣”两炮落在舰艏前方的水面上——虽然不是对着船打,但那是真实弹,这差别有点大啊。   可真要细究,这并不是情绪化的“看人不顺眼”,而是中国在南海形成的一套分级反应逻辑:谁威胁大,谁风险高,谁就得承担更硬的回应。   南海这片海不比别的地方,小国想蹭存在,大国想秀肌肉,谁都不想缺席。   可挑衅也分档,美国来,多半是“秀肌肉+试反应”,菲律宾则是“跟风+造话题”,日本就不一样,它的行为往往带着目的性——带队演练、连线盟友、踩边试探。   对中国来说,这三类行为的威胁强度、外溢风险完全不同,自然不可能一刀切。   先看美国,美军舰机闯南海那是常事,比如“辛辛那提”号濒海战斗舰在黄岩岛附近晃悠,中国处理的方式是典型的“贴身盯防”——你走一步我跟一步,全程监视,不挑事,但也绝不退让。   这种操作就是告诉美国:你来可以看,但别越线,背后是战略计算,不是怯场,而是防止擦枪走火,中美要是硬碰硬,风险太高,控局优先。   再看菲律宾,它往往不是主角,而是“跟班”,每次美舰来,它就凑上去当配角,摆姿态、拍照片、喊口号。   中国对它的处理更灵活:喊话、水炮、拦截,手段有力度但不致伤,既守住了主权,又不给它装“受害者”的机会。   对菲律宾的“稳准”策略,就是在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让它没机会炒作。   可日本不一样,它是带着算盘来的。   去年七月那艘“凉月”号驱逐舰关闭自动识别系统,悄悄靠近我浙江外海,嘴上说“看错海图”,其实是想探探反应。   中国这边054A护卫舰迅速出动,直接在它航线前方打出两发实弹警告弹,水柱几乎溅到甲板,日本舰吓得立刻掉头跑,事后内部还撤了舰长,可外界到一年后才看到相关报道。   那不是偶然,是在告诉对方:想装糊涂闯进来?这条线动不得。   为什么对日本要这么“硬”?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闯入者,而是潜在的搅局者。   近年来,日本的“出云级”舰已经改装成能起降F-35B的准航母,还跟美军、菲律宾搞联合反潜、协同演练。   它嘴上说是“自由航行”,实则是在布局军事存在,试探中方底线,更要命的是,它还想把南海、东海、台海的议题捆在一起,玩“多海联动”,这对中国来说就是战略层面的挑战。   所以中国的态度很明白:谁要真想在这片海上翻浪花,就得掂量掂量代价,所谓“实弹警示”,无论外界怎么说,都是中国在用行动划红线。   别以为克制就是软弱,真正的克制是建立在随时能硬的基础上。   很多人说,中国这是“看人下菜碟”,其实不对,正确的说法是“看事定分寸”,对美国,重在控局;对菲律宾,重在稳局;对日本,重在止险,每一步都算过账,绝不是拍脑袋。   更有意思的是,这套体系并非一时的反应,而是成熟的治理逻辑,中国的海上行动现在讲究“有理有据有节”:喊话记录、影像留痕、外交通报全链闭环,确保每一次动作都有章可循。   哪怕出现误判,还有热线、机制、通报三道保险线,能在第一时间降温。   从这个角度看,郭正亮那句“对日本咣咣两炮”,其实揭开的,是中国“精准威慑”的整套逻辑。   对内,是在稳信心、强秩序;对外,是在划底线、打预防;对世界,是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要的是稳定,不是对抗,但绝不允许有人在家门口玩火。   南海这片海,不是谁想闯就闯、想拍就拍的秀场,中国早就不是过去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而是自己定节奏、定规则的玩家,对日“硬”是为了拆掉外部联动的幻想,对美“稳”是为了避免误判,对菲“准”是为了不给对方舞台。   看似三种态度,其实是一条逻辑——差异化回应,精准威慑,可控稳定。   说白了,中国的这套应对,不靠情绪,也不靠吓唬,是算清账、分清级、挑重点的高明打法。   南海的每一次波澜,都不是临场反应,而是深思熟虑的信号,谁要真敢越线,那可就不只是两炮那么简单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0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