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亿,就是举全省之力也赔不起啊!2010年,广东一身着朴素的老人拿着一张欠条,

力量华哥 2025-11-04 10:30:29

三万亿,就是举全省之力也赔不起啊!2010年,广东一身着朴素的老人拿着一张欠条,找到当地民政局索要欠款,工作人员看到借条后,发现上面写的是一笔天文数字![给你小心心] 在广东江门一座老宅的修缮中,73岁的梁诗伟从屋顶暗格里摸出一个铁盒,里面躺着一张1944年的借据,纸已泛黄。 墨迹却依然清晰:“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李兆培”向“鸿文三姐”借了白米38石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支,注明“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 这已是梁老第二次发现这样的字据,一年前,他在同一祖屋找到第一张借条,写着借“白米六十斤”。 当时当地政府给予两万元奖励,并说明不再因此借条提出新要求。 但第二张借条让事情复杂起来,若按“付息二分”计算,有人算出本息累计达三万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年广东GDP的三分之二。 “鸿文三姐”是梁诗伟父亲的三姨太,梁父年少时被拐往美国做苦工,历尽艰辛积攒家业后回乡安居。 他去世时梁诗伟才三岁,家中事务便由精明能干的三姨太主持。梁诗伟虽为六姨太所生,却由三姨太抚养长大。 据当年地下工作者回忆,游击队确实常向鸿文三姐求助,只要她有的都会拿出来,梁诗伟同父异母的姐姐梁月娇当时已参加游击队,正是她带队员回家寻求帮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位普通妇女冒着风险支援抗日,展现的是深沉的家国情怀。 面对这张特殊借条,民政局提出几点疑问:借条以个人名义书写,能否代表组织?事情过去数十年,已超诉讼时效;且处理首张借条时已明确不再提新要求。 但梁家后人的诉求出乎许多人意料,鸿文三姐的亲生女儿梁贤孝通过儿子表达:“我们不是真要那么多钱,花不完,只希望政府合理补偿,最重要的是为我母亲正名。” 原来土改时,因家庭成分被划为地主,鸿文三姐在1952年含冤离世,这成了家族心中永远的痛。 许多人觉得政府应当以某种形式回报,这不仅关乎欠债还钱,更是对历史贡献者的告慰 也有人认为,关键是要找到既尊重历史又符合现实的方式,比如合理补偿与历史正名相结合。 那张泛黄纸片的价值,远非数字可以衡量,它默默诉说着烽火岁月中的军民情谊,记录着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的担当。 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多种多样,但核心都离不开对那段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实处理的思考。 “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还有中间人作证,这说明借东西是事实,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这份情谊和承诺不应该随着时间消失。” “你看梁家后人自己也说了,不求巨款,但求为母亲正名,鸿文三姐在特殊年代遭遇不公,这份借条是她为抗日出过力的铁证。” “政府如果能主动为她的历史成分平反,或者以某种荣誉形式进行追认,对梁家人来说,或许比金钱更有意义。” “三万亿,别说一个民政局,全省一年都挣不来这么多钱,这确实是个无解的数学题啊。” “应该把这段历史和鸿文三姐的故事写进地方志或纪念馆,让后人铭记这些普通人的奉献,这既尊重了历史,也照顾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这张泛黄的借条,重量远非纸张本身,它承载着烽火岁月中的信任与奉献,处理它,考验的不仅是财力,更是面对历史的诚意与智慧。” 您觉得在当下,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样的历史借条,既能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又能符合现实情况呢?或者您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信息来源:人民网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力量华哥

力量华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