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个日本人,把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日本别再做梦了,再打仗,国家可能就没了。 这话是一个叫石破茂的老头说的,日本前首相。 部分舆论认为石破茂言论夸张,毕竟日本2025年防卫预算达7.8万亿日元,稳居世界第三,且刚列装12架F-35B隐形战机。 但这位72岁的前政要,曾任防卫相、自民党干事长,执掌过自卫队实权,其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指日本军事体系的三大致命缺陷。 第一个致命缺陷是资源供给高度依赖外部。石破茂在会上出示防卫省2025年机密报告:日本93%的石油、100%的天然气和稀土依赖进口,其中80%的海上运输需经马六甲海峡。 这并非单纯的数据统计,二战时期日本便因此遭受惨重教训。1941年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后,日本海军石油储备仅维持不到一年,联合舰队从“太平洋霸主”沦为“港口弃舰”。 当前局势更为严峻。二战时期日本尚有殖民地可掠夺,如今只能依赖商业运输。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海军在马六甲附近常态化部署3艘052D驱逐舰,美国第七舰队亦在新加坡设有基地。 冲突若爆发,无需直接开火,仅封锁海峡半个月,日本自卫队的战机、军舰便会因能源短缺停摆。更关键的是,日本粮食自给率仅39%,海运中断将直接引发民生危机,动摇社会稳定。 第二个致命缺陷是军工体系实为“组装型产业”。右翼媒体持续宣扬“日本军工世界顶尖”,但石破茂直接公布F-35B零部件清单:发动机源自美国普惠公司,雷达采用以色列埃尔塔技术,机身涂料需从德国进口。日本本土仅能生产机身外壳等非核心部件。 “心神”隐形战机项目最具代表性。该项目历经12年研发,耗资3000亿日元,最终仅完成原型机研制便终止项目。核心症结在于矢量发动机技术未能突破,只能依赖美国进口。 反观中国歼-20,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实现100%国产化,2025年列装数量已超200架。石破茂直言:“当前自卫队的装备体系,如同依赖外部供给的组装体,核心控制权完全受制于他国。” 第三个致命缺陷是军事基地防御能力极为薄弱。外界鲜少知晓,日本自卫队核心基地均处于“导弹覆盖范围”内。防卫省2025年模拟推演显示,冲突爆发后,首轮导弹攻击即可瘫痪横须贺、佐世保等8大军事基地。 历史教训更为深刻,,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10天内摧毁日本60%的军工产能。当前打击手段较当年先进百倍,东风-26、“匕首”等高超音速导弹可精准打击地下工事,而日本“导弹防御系统”2024年测试拦截成功率仅45%。石破茂在会上反问:“基地防护无法保障,先进装备再多亦无实战价值。” 2025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明确界定:“美国将优先保障本土及核心盟友安全”,日本被划分为“次级盟友”。 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仅要求日本提供物资支援,拒绝其自卫队参战;2003年伊拉克战争,日本仅能派遣工程部队参与后勤保障。石破茂点破核心:“美国不会为日本付出核心利益,冲突爆发时将优先保障关岛、夏威夷等核心据点,日本实质是战略牵制的前沿节点。” 2025年美日联合军演中,美军航母刻意停泊于距日本本土500公里外海域,印证了这一判断。 针对日本推进的“修宪扩军”进程,2025年通过的《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提出将自卫队规模扩编至30万。但石破茂披露的数据显示,自卫队士兵平均年龄达38岁,2024年征兵完成率仅62%。青年参军意愿低迷,即便从事服务业亦不愿入伍,其根源在于日本社会对战争风险的清晰认知。 日本工业空心化问题同样突出。二战时期日本年飞机产量可达1万架,当前三菱重工年产F-35机身仅30架。2025年日本汽车产量较2010年下降40%,多数制造工厂迁移至东南亚,战时军工转产能力严重不足。 石破茂以德国为参照:“德国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达28%,日本仅20%,且以汽车、电子等民用产业为主,军工关联度极低。” 二战时期日本主要面对中美俄三国,当前周边已形成多个军事强国。朝鲜2025年试射的新型洲际导弹射程覆盖日本全境;韩国KF-21战机完成部署,性能与日本F-35相当。 石破茂明确指出:“东亚是全球军事部署密度最高的区域,日本推进军事扩张,将陷入战略困境。” 本质上,石破茂揭露的并非“军事扩张不可行”,而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战略误判”。战后日本凭借和平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当前转向军事扩张,属于本末倒置。2025年日本GDP已被德国超越,经济增长乏力,此时应聚焦经济复苏,而非实施军事冒险政策。 石破茂在座谈会结尾的表述,值得日本社会深刻反思:“1945年战败后,日本维系了国家存续;当前若卷入战争,国家存续将面临直接威胁。 和平并非软弱,而是理性的战略选择。”这一观点不仅针对日本,亦为所有倾向军事扩张的国家提供警示:现代战争中无绝对赢家,和平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