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给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50多亿,肉疼,没想到这么多!10月初联合国又

红楼背疏影 2025-11-04 11:01:56

中国刚给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50多亿,肉疼,没想到这么多!10月初联合国又来跟中国要钱了,否则联合国只能裁员!10月底我们就全额打款6亿857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多亿。 联合国会费并非随意核定,而是遵循一套公开透明的计算规则。根据《联合国宪章》,会费依据“支付能力原则”分摊,每三年调整一次,核心核算依据为各国国民收入总值,同时对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均值的国家给予20%的宽减。 以2025年为例,世界人均收入均值为8272美元,人均收入低于该标准的国家,实际缴纳金额会低于按经济总量核算的数额。 中国50亿元会费的核算,正是依据这一规则。随着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会费分摊占比从2004年的2.05%逐步提升至当前的约15%,仅次于美国的22%——美国享有22%的缴纳上限保护,即便经济总量继续增长,分摊比例也不会超过该数值。 中国未享受宽减政策的原因,在于人均收入已超过8272美元的宽减门槛,这一变化实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联合国10月初的催缴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0月18日披露,截至9月底,2025年会费收缴率仅为66.2%,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拖欠总额达7.6亿美元。 迫于财政压力,古特雷斯已提议2026年裁员2681人、削减15.1%的预算,即便和平与安全等核心部门也需缩编。在此背景下,中国全额缴纳会费,为联合国财政注入了关键的资金活力。 对比其他大国的缴费表现,更能凸显中国举措的分量。美国作为最大缴费国,长期拖欠会费,2024年底其欠款占总拖欠额的比例超过50%; 欧盟主要成员国虽能按时缴纳,但频繁强调负担过重,并试图降低自身分摊比例; 俄罗斯受制裁影响,2025年会费直至11月仍未缴齐。中国这种足额按时缴纳的态度,在大国中较为罕见。 这笔经费的投入价值,可从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考量。上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初期,年度会费仅数百万美元,彼时在安理会推动提案的影响力有限,这与贡献度直接关联。 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联合国授权多国部队行动,当时中国因会费占比偏低,难以派出足够数量的军事观察员,只能被动见证他国主导局势。 2024年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的维和官兵占比达12%,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高。中国在南苏丹部署的维和步兵营修建的公路与医院,被当地民众亲切称为“中国路”“中国医院”。 此类维和行动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国缴纳的会费。若缺乏50亿元这类经费投入,中国在维和、反恐、国际救援等领域的话语权将无从保障。 从地缘政治角度说,这50亿也是“战略投资”。比如在印太地区,中国推动的海上安全合作、反海盗行动,都需要联合国框架的背书。 2025年上半年,正是靠着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授权,中国海军才能在亚丁湾开展联合护航,保护了近千艘中外商船。要是联合国因缺钱瘫痪,咱们这些海外利益保护行动,合法性和便利性都会打折扣。 值得关注的是,会费缴纳情况直接影响投票权。《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拖欠会费超过两年,可能被暂停联大投票权。历史上,刚果(金)、索马里等国曾因欠缴被暂停相关权利。 美国虽长期拖欠,但凭借“大国豁免”潜规则规避影响,而中国坚持全额缴纳,旨在保障各项合法权利——在涉台、涉港等关键议题上,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容不得丝毫闪失。 “为何不将资金用于国内”的想法虽可理解,但国际社会的运行遵循“权责对等”原则。如同小区业主,若不缴纳物业费,不仅丧失小区管理的话语权,也无法享受基础服务。 国际层面亦是如此,2023年菲律宾在南海挑起事端时,中国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法庭的专业报告进行反驳,正是长期参与联合国事务积累规则制定权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这笔经费的战略回报潜力显著。古特雷斯的裁员提案中明确,将优先保留“贡献度高国家”相关的合作项目。 中国全额缴费后,全球发展倡议、公共卫生安全等中方重点关注的项目,大概率不会被削减;反观拖欠会费的国家,其推动的项目可能率先被调整,这正是经费投入换得的主动权。 50亿元会费虽让部分人觉得“肉疼”,实则是中国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更是获取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投入。 它并非单纯的财政支出,而是换取维和话语权、规则制定权、海外利益保障权的战略投资。在美国推行“小圈子”外交、联合国面临财政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按时足额缴费,既彰显大国责任,也切实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具备充分的战略价值。 对此,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6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