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女人脸皮真厚 这话怎么说出口的? 日本高市早苗:中国应立即释放被捕的日本间谍,还要废除《中国反间谍法》。 这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口吻,仿佛日本仍是那个可以对中国指手画脚的"东亚优等生",全然忘记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中国《反间谍法》于2014年颁布,2023年修订后更加完善,完全符合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相关规定。 该法明确界定了间谍行为的构成要件,并赋予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办案的权限。日本公民若在中国境内涉嫌违反该法,自然应当接受中国法律管辖。 高市早苗要求"废除法律"的言论,在国际法层面堪称荒谬。这相当于要求一个国家放弃基本的安全防卫权。若按此逻辑,日本是否应该废除《特定秘密保护法》?该法对泄密者的处罚远比中国严厉,最高可判10年监禁。 近期中国公布的几起日本间谍案,证据链完整清晰。例如2024年被捕的某商社职员,其利用地质勘探名义在浙江沿海测量水文数据,设备中存有大量军事禁区坐标。此类行为在任何国家都构成间谍罪,美国《间谍法》对此类行为的惩处更为严厉。 更值得玩味的是涉案人员背景。多数被查获的日籍人员均与日本情报机构存在关联,有些甚至是退役自卫队军官。这种系统性、有组织的渗透行为,显然不是所谓的"民间交流"可以解释的。 高市早苗的强硬姿态,令人想起1930年代日本对华的"二十一条"通牒。当时日本也是以所谓"保护侨民"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但那种高高在上的帝国心态如出一辙。 更近的教训是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日本当时积极推动国际仲裁,试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权益。结果中国坚持"不参与、不接受"立场,最终仲裁结果沦为一张废纸。这次间谍案博弈,日本似乎仍未吸取教训。 美国对待间谍案的态度可作对比。2013年斯诺登事件后,美国在全球通缉这名泄密者,甚至迫使客机迫降抓人。日本对此从未批评美国"侵犯人权"。而中国依法处理间谍案件,日本却大呼小叫,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其政治操弄的本质。 更讽刺的是日本自身的情报活动,根据维基解密披露,日本外务省设有专门对华情报收集的"中国课",年度预算超过20亿日元。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实在难以服众。 高市早苗的强硬表态,与日本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密切相关。该战略明确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并大幅增加情报预算。此次借间谍案发难,实则是为配合该战略的舆论造势。 2025年正值美日安保条约修订关键期,日本需要展现对华强硬姿态向美国表忠心。间谍案恰好成为政治表演的舞台,高市早苗的过激言论很大程度上是说给华盛顿听的。 中日经贸关系微妙变化也是背景之一。2024年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日本汽车、电子产品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滑。部分日本政客试图通过制造外交事端,转移国内对经济问题的注意力。 但这种策略可能适得其反。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500亿美元。若因间谍案引发经贸摩擦,日本企业将首当其冲。丰田、索尼等日企在华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它们最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恶化。 必须注意到历史情感对这个议题的影响。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建立的"特高课"等情报机构,曾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罪行。战后日本未能彻底清算这段历史,使得中国人民对日本情报活动保持高度警惕。 近年来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信任感。高市早苗本人就是知名的右翼政客,其历史观更加深了中方对其动机的质疑。 解决间谍案争议需要回归理性。中日两国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建立情报沟通机制,避免误判。2007年两国曾建立海上联络机制,有效避免了偶发冲突,这种经验可以借鉴。 更重要的是回归法治精神,如果日方认为某个案件存在疑问,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提出交涉,而不是像高市早苗这样进行政治施压。这种不专业的做法,只会损害两国互信。 国际社会对此事的态度值得关注,东南亚国家普遍保持沉默,因为他们既不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批评日本。欧盟则表示希望双方"依法妥善处理",实际上是支持中国的法治原则。 就连美国也表态谨慎,仅表示"关注事态发展"。这说明日本试图国际化此事的企图难以获得广泛支持,国际社会更希望中日通过双边渠道解决分歧。 当高市早苗用命令式的语气对中国发号施令时,她似乎忘记了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中国不是日本的附庸,更不是可以任人宰割的弱国。 依法处理间谍案件是中国的主权权利,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这场外交风波再次证明:只有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中日关系,才能行稳致远。 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加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