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

红楼背疏影 2025-11-04 11:20:41

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2015年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的“一小时论”引发舆论热议。十年后的2025年,美国正全面升级核力量,30架B-52H轰炸机重启核改装。此背景下重审当年争议,结论已然明确:核威慑的关键并非“支撑时长”,而是二次反击的“破局能力”。 需先还原叶辛“一小时论”的完整背景,避免断章取义。2015年,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仍在生效,两国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均超1500枚,而当时外界估算中国核弹头数量不足300枚。 叶辛秉持冷战时期“数量制胜”的思维,认为美国首轮核打击可摧毁中国大部分固定发射井,剩余力量难以形成有效反击。 但这位俄专家忽略了中国核力量的“非对称布局”。2016年有一关键细节:某西部导弹基地开展实战化演练,模拟发射井遭精准打击后,隐藏于山体中的移动发射车在12分钟内完成起竖发射。这组数据随后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收录,成为解读中国核反击能力的核心依据。 2025年的最新动态更能印证这一点。美国国会已通过2025财年国防政策法案,要求30架B-52H轰炸机恢复核能力,计划2029年前完成改装,届时美国所有轰炸机将全部具备核打击能力。 五角大楼同时重启海基核巡航导弹研发,宣称用于应对“中俄挑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真正威胁全球稳定的,是美国这种全面升级核力量的行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在古巴部署的核导弹数量远少于美国,但凭借6艘携带核鱼雷的潜艇隐蔽部署,美国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当时一艘苏联潜艇遭美军逼迫上浮,艇长险些启动核鱼雷,这一细节事后解密,让世人认清:即便仅有少量核力量存活,仍可形成有效威慑。 中国早已洞悉这一道理,2025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显示,中国核弹头数量已增至约500枚,更关键的是投送平台的系统性升级。 海军094A战略核潜艇多次完成远洋战备巡航,该型潜艇水下静默时,美军现有探测技术难以定位;空军轰-6N可搭载空射核巡航导弹,作战半径覆盖第二岛链;陆基东风-41洲际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仅需20分钟,且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 2024年南部战区某次演习中,模拟美军动用卫星和侦察机锁定我方发射车,我方通过电子干扰制造假目标,同时发射车在山林间快速转移,2小时内完成3次机动发射,全程未被“敌方”捕捉真实位置。这种“打即撤”的战术,正是破解首轮打击的核心所在。 叶辛的判断存在明显时代性偏差:混淆了核力量“数量”与“质量”的核心关系。2025年美国翻新的W76-2低当量核弹头,看似更“实用”,实则降低了核战争门槛。 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将资源集中于“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建设。以东风-26导弹为例,其末端变轨技术可突破美军现有反导系统,这种精准打击能力,比单纯增加弹头数量更具威慑力。 另有一关键细节被外界忽视:中国核力量的“隐蔽性”传统。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我国修建了大量地下洞库和铁路机动线,这些设施经持续升级,至今仍是核力量的“安全屏障”。 2023年外媒拍摄到的新疆某地地下发射井群,实则为“明牌”部署,真正的威慑力量隐藏于深海、山林和蓝天之中。 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内曾推动低当量核弹头部署,当前美国延续这一思路,试图以“小当量核打击”降低核战争风险,这实则是重大认知误区。1988年美军模拟一次低当量核打击,最终引发对方全面核反击,推演结果显示全球1.5亿人直接死亡。历史已明确证明,核战争不存在“有限”形态。 回归叶辛的“一小时论”,2025年的现实已给出明确反驳:美军内部推演显示,若对中国发动首轮核打击,至少20%的中国核力量可存活,这些力量足以摧毁美国10座以上核心城市。 这种损失是任何美国政府都无法承受的,而这正是核威慑的本质——并非比拼谁能率先摧毁对方,而是确保对方不敢轻易动手。 另有一稀缺信息点值得关注:中俄核力量的“隐性协同”。2025年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轰-6N与图-95MS编队飞行,此类行动看似为常规演习,实则展示了双方的指挥协同能力。一旦遭遇核危机,这种协同可使美方面临两线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核力量的威慑效果。 叶辛的“一小时论”是用冷战思维衡量新时代核威慑格局。2025年的核博弈已非“谁能支撑更久”的消耗战,而是“谁能确保有效反击”的制衡战。 中国500枚核弹头、三位一体投送平台及扎实的隐蔽工程,构成了“不惹事、不怕事”的战略底气。在核时代,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打赢核战争,而是确保核战争永远不会爆发。 你们怎么看?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