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

未央秘史 2025-11-03 12:45:12

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压抑。 如果不缴费,那将成为欧美打压和攻击大国的论坛,那时我们的形势会更加被动。 中国在联合国的缴费态度向来爽快,2023年按照15.254%的分摊比例,足额缴清了4.46亿美元的常规会费净额,换算成人民币超过3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席位,而这个比例相比1989年的0.79%,33年间足足增长了19倍,足以见得中国对联合国体系的重视和担当。 反观作为第一大会费国的美国,却常年扮演着“老赖”角色,截至2025年9月,累计拖欠的联合国会费已经超过30亿美元,其中光2025年的常规预算分摊款就有8.26亿美元未缴纳,可即便如此,美国依然在联合国框架内手握最大的话语权,把这个国际组织当成打压异己的工具。 这种反差背后,其实是联合国体系的现实困境,这个由欧美主导建立的国际组织,其规则制定和话语导向从一开始就带着先天的偏向性,哪怕中国一直足额缴费,也难免成为被针对的目标。 2024年6月,菲律宾单方面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南海外大陆架划界案,妄图凭借联合国的程序来侵犯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紧随其后的7月,越南也跟风提交了类似划界案,这背后明显有欧美势力的默许和纵容,而联合国相关机构虽然没有直接支持这些不合理提案,但也没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挑衅行为。 在台湾问题上,这种针对更是变本加厉,2023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所谓“台湾国际团结法案”,故意曲解联大第2758号决议,编造“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虚假叙事,民进党当局则趁机通过“金援外交”拉拢一些小国,在联合国相关场合摇旗呐喊,试图推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这些闹剧虽然最终都没能得逞,但每次都能在联合国框架内掀起一阵风浪,本质上就是把联合国当成了针对中国的舞台。 之所以明知会被针对,中国依然坚持积极缴费,核心原因就是《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的规定——任何会员国拖欠的会费数额若等于或超过前两年应缴数目,就会丧失在大会的投票权。 要是中国也像有些国家那样消极缴费,恐怕早就被欧美势力抓住把柄,彻底剥夺在联大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到时候联合国就真成了他们随心所欲攻击中国的“一言堂”。 想想看,当关于涉华议题的讨论在联合国展开时,中国要是连举手投票的权利都没有,连站出来反驳的资格都丧失,只能眼睁睁看着欧美和其盟友编造谎言、抹黑中国,那国际舆论场对中国的误解只会更深,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只会更加被动。 欧美早就把联合国当成了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欠费,只在乎能不能利用这个平台给中国制造麻烦,要是中国主动退出这个“游戏”,他们只会更肆无忌惮。 联合国虽然常被用来针对中国,但它毕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拥有193个会员国,是全球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多边平台。 中国积极缴费,本质上是为自己争取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声通道”,在菲律宾提交南海划界案后,中国能够凭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通过外交部发声、提交反对照会等方式,明确指出菲方行为违反国际法,要求相关委员会不予审议,这种表态能够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正义声音,避免被单方面的虚假信息误导。 在人权理事会等场合,面对欧美动辄发起的涉华人权提案,中国也能利用投票权联合发展中国家共同反对,多次挫败这些带有政治偏见的提案,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中国足额缴费、保有完整会员权利。 欧美国家很清楚联合国的价值,他们一边欠着会费,一边牢牢掌控着联合国的诸多关键话语权,从安理会的决策机制到秘书处的运作流程,都还带着冷战时期的霸权痕迹。 中国积极缴费,也是在利用这个平台慢慢打破这种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会费分摊比例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可以在发展议题、多边合作等领域提出更多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倡议,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国家,逐步改变欧美主导的话语格局。 说到底,中国在联合国积极缴费,是一种务实的战略选择,这就像在一个规则不够公平的赛场,中国没有选择退场,而是坚持留在场内,按时缴纳“报名费”,只为了拥有参赛资格和发言机会。 虽然场上总有对手故意找茬、设置障碍,但至少中国能够站在赛场中央,反驳不实指控,争取中立观众的支持,而不是被赶到场外,任由对手抹黑污蔑。 欧美想让中国放弃缴费、退出联合国体系,从而失去国际话语权,这正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而中国偏偏不上这个当,用足额缴费的实际行动,坚守在这个最重要的多边舞台上,哪怕会遭遇针对和不公,也始终保持参与和斗争的姿态,因为中国清楚,暂时的压抑和被动,是为了长远的国际话语权和发展空间,比起被彻底孤立的风险,这已经是当下最理性的选择。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