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韦昌进左眼被击中,将眼球塞回眼眶后继续作战,高喊:向我开炮 198

理大国迷雾 2025-11-01 16:51:59

1985年韦昌进左眼被击中,将眼球塞回眼眶后继续作战,高喊:向我开炮 1985年7月19日,老山前线6号哨位硝烟弥漫,20岁的战士韦昌进被炮弹炸飞左眼。 他徒手将脱落的眼球塞回眼窝,用右眼校准方位,对着报话机嘶吼“向我开炮”。 这场持续11小时的孤身坚守,不仅击退敌军8次反扑,更诠释了“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铁血军魂。 韦昌进,这个1965年生于南京溧水的农家子弟,童年最深的记忆是露天电影《英雄儿女》。 王成手持爆破筒的形象,在他心中种下英雄梦,1983年入伍后他主动申请分配到有“红军底子”的济南军区某部。 临战训练中,他每天负重三十公斤越野上百公里,脚底水泡叠着血泡,却总笑称“脚板硬了才能踩稳国土”。 这种朴素信念背后,是改革开放初期青年“舍小家卫国家”的集体意识,当时农村籍士兵占部队八成以上,许多人像韦昌进一样将参军视为改变命运和报效国家的双重机遇。 6号哨位的地形注定了战斗的残酷,这个距敌仅八米的突出部,是敌军撕开我军防线的必争之地。 韦昌进所在班奉命坚守时,猫耳洞内积水泥泞,战士们需轮班用钢盔舀水才能躺下。 7月18日深夜,他替发烧的战友多站一班岗,正是这个偶然决定,让他成为首波炮击的幸存者。 当敌军两个营兵力压境时,韦昌进发现敌军特工队正沿盲区迂回,立即用信号弹警示侧翼,这个细节后来被收录进军校教材作为警戒范例。 弹片击中面部时,韦昌进最初误以为是碎石迸溅,直到摸到筋腱相连的肉团,才意识到是眼球。 他将眼球塞回燕窝,不是作秀,而是战场上的应急处理。 一个连生命都随时失去的战场,仅是眼球脱落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他用手将眼球塞回眼窝,并坚持继续战斗,他的右胸也被弹片穿透,全身多处负伤,最终伤口多达22处。 右胸贯穿伤让他无法持枪,便用背包带将报话机绑在头上,牙齿咬住开关通话。 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军和身边倒下的战友,韦昌进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他通过报话机向上级呼喊:“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韦昌进其实有第二种选择:引爆身旁的“光荣弹”与敌同归于尽。 但他最终决定引导炮火,既为最大化杀伤效率,也为给后方留下敌军部署情报。 最近的炸点离洞口仅五米,却未伤及韦昌进分毫,这得益于他此前耗时半月默诵的炮兵诸元表。 爆炸后,韦昌进昏迷七天,昏迷期间反复高喊“阵地还在吗”,护士不得不在床头悬挂“6号哨位安全”的纸板安抚。 由于左眼伤势过重,韦昌进最终接受眼球摘除手术并安装义眼,右眼视力仅存 0.1。 鉴于韦昌进的英勇表现,中央军委授予他 “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 2017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韦昌进被授予代表我军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 战场归来后,韦昌进先后担任连队指导员、军校教员、人武部政委等职。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 韦昌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连队上战场时有108人,但回来的只有18人。比起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种对战友的深情、对生命的敬畏、对国家的忠诚,正是英雄精神最动人的体现。

0 阅读:13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